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日期:2016/12/14 12:32:1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時間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於2004年7月1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高句麗它體現了人類創造和智慧的傑作;作為歷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漢民族對其它民族文化的影響以及風格獨特的壁畫藝術;它也體現了已經消失的高句麗文明;高句麗王朝利用石塊、泥土等材料建築的都城,對後來產生了影響;它展現了人類的創造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
核心價值
位於中國吉林省集安市以及遼寧省桓仁縣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一號陪冢。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王陵(14座)及貴族墓葬(26座)。國內城、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其特點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為都城。
東方第一碑的好太王碑,坐落在中國吉林省集安市區城東4公裡外的禹山腳下、通溝平原上,是為高據史料記載,好太王碑建於東晉安帝義熙十年(公元414年),迄今已有1590年的歷史。它是用一塊完整的巨大角礫凝灰巖石柱稍加修鑿而成。碑高6.39米,四面幅寬不等,在1.34米至2米之間。碑體重約37噸,碑身略呈方柱形,無碑額。整座石碑未借助任何外力,直接矗立在一塊不規則的花崗巖石板上。
位於集安市的高句麗古跡,是奴隸制國家高句麗王朝的遺跡。在集安市周圍的平原上,分布了一萬多座高句麗時代的古墓,這就是聞名海內外的“洞溝古墓群”。其中太王陵、將軍墳和千秋墓等規模宏大。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考古工作者在集安、桓仁陸續發掘了多處高句麗王城和貴族墓葬遺跡,對部分遭受自然損害的王陵進行維修,高句麗豐富的文化內涵,輪廓逐漸清晰。
高句麗政權始於公元前三十七年,止於公元六百六十八年,曾是中國東北地區影響較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之一,在東北亞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過重要作用。高句麗政權發韌於今遼寧省桓仁縣,公元三年遷都至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四百二十七年再遷都至平壤。桓仁與集安是高句麗政權早中期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所在,累計共四百六十五年,是高句麗文化遺產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高句麗壁畫墓被譽為「東北亞藝術寶庫」,記載了中國古代東北少數民族的特殊文化,是5000年華夏文明的一朵奇葩。盡管高句麗政權於公元前37年就已建立,壁畫墓的出現卻是在此之後300多年。據目前的發現,早期高句麗壁畫墓大約出現在公元4世紀上半葉。壁畫的內容再現高句麗王公貴族家居、宴飲、歌舞、百戲、出行等社會生活。
為保護高句麗歷史文化遺產,中國政府於2002年在集安啟動了《高句麗王城王陵與貴族墓葬地保護規劃》。這份規劃共劃定了包括國內城、丸都山城兩個高句麗都城、十二座王陵與好太王碑等兩處附屬建築、二十七座貴族墓葬的四十三處保護區。“保護高句麗文化遺產的真實性與完整性”成為集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
世界遺產委員會委托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對高句麗項目的考察評估結論認為,高句麗項目符合入選世界遺產名錄六個標准中的五項。包括:它體現了人類創造和智慧的傑作;作為歷史早期建造的都城和墓葬,它反映了漢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以及風格獨特的壁畫藝術;它也體現了已經消失的高句麗文明;高句麗王朝利用石塊、泥土等材料建築的都城,對後來產生了影響;它展現了人類的創造與大自然的完美結合。
著名景點
東方第一碑
好太王碑為高句麗第19代王「好太王」陵墓。好太王名談德,於公元391年18歲時即位,39歲死亡,好太王在位的22年間是高句麗歷史上的空前繁榮發展時期,好太王碑是長壽王為紀念其父的功業而樹立的。碑的四面刻有碑文,為漢字隸書,方嚴厚重。四面碑文豎行共44行,行間以界格,每行41個字,原有文字1775字。好太王碑碑文大體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較短,共6行,主要記敘了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及好太王統治時期國富民強,五谷豐登的局面。第二部分是碑文中心所在,占22行,較詳盡地記錄了好太王率軍攻城略地的情況。第三部分占16行,記載了為好太王守墓之煙戶數量、來源以及有關的守墓制度。
據專家介紹,高句麗歷史上目前已知的有文字文物僅存三件,好太王碑是其中記敘內容最為豐富的一件。由於文獻數據對這一民族的記載很少,這塊刻有1775個漢字的石碑記載的史實比較完整,涉及面廣,而且源於高句麗政權的鼎盛時期,因此對研究高句麗的政治、軍事、文化、制度、傳統和它與新羅、百濟及日本列島的關系都有很重要的意義。2004年7月1日,好太王碑與太王陵一起被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推薦閱讀:
細數被載入世界遺產史冊的中國古建
遼寧葫蘆島綏中九門口長城
遼寧本溪五女山山城
沈陽福陵
開國王城
高句麗王國的第一個王城為今遼寧省桓仁縣城附近的下古城遺址,而五女山山城則為其山城。從桓仁縣城遠遠就可望見高聳於8.5公裡以外、山頂平坦、狀若坦克的五女山。沿著回旋曲折的公路驅車至山下,就來到了兩千年前高句麗時代的山城遺址。山城主要占據山頂平台和東部山坡,山城主峰海拔821米,西、北、南面是一二百米高的懸崖峭壁。石砌牆垣修築在東面和東南面較為平緩的半山坡上。
五女山山城共設三座門,分別在東牆、南牆和山頂西部。山城利用險峻的山勢,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御體系,充分顯示了王城霸氣。據介紹,山城平面略呈靴形,南北長約1500米,東西寬約300-500米,規模宏大,體系完備,可分山上、山下兩部分,現存城牆、城門、馬道、大型建築基址、居住建築群址、蓄水池、瞭望台、哨所等。
推薦閱讀:
細數被載入世界遺產史冊的中國古建
遼寧葫蘆島綏中九門口長城
遼寧本溪五女山山城
沈陽福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