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方大宗祠
日期:2016/12/14 18:44:42   編輯:古代建築史方大宗祠
前進天花板上的丹鳳朝陽圖
宗祠,對於一個宗族猶如一個國家之首都,一級政府之治所。它見證了這個宗族的興盛榮衰,代表著這個宗族成員的精神風貌,反映了這個宗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歷經數百年風風雨雨、戰火洗禮,方大宗祠在方氏子孫世世代代的守候下,保存至今。
方,一個始於黃帝時期的姓
方姓,《世本》及《風俗通義》均說是方雷氏之後。而方雷氏,相傳為炎帝神農氏8世孫帝榆罔之長子,因助黃帝伐蚩尤有功,被封於方山,其子孫以地為氏,就是方氏。
關於方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通志·氏族略》雲“周大夫方叔之後,以字為氏”。方叔是周宣王的大臣,姓姬,字方叔,因赫赫奇功,周宣王賜其子孫姓方。
義烏稠巖川塘方氏,始遷於北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始遷祖方沉(1027~?,字實之),世居睦州白雲源(今富陽桐廬)。據說,方沉在一天夜裡夢到高人指點,“看到有龍鳳棲息之地,即可住下。”方沉一路行來,至川塘山背,看見一只雉雞與一條蛇,頓時悟出這便是夢中“龍鳳”,於是決定在此定居。
到南宋寶慶1225年時,因族人日益繁盛,方氏家族開始制作族譜。據現有史料查核,從南宋開始至民國前後,族譜共修25次。現存族譜,有的散失,有的殘缺不全。
方氏宗祠亦建於南宋時期,由方伯達(字通欽)營建,建於上方村鎮聖殿之東。明嘉靖年間,宗祠遷至塘下村(現後宅街道塘下村),明萬歷甲辰(1604年)擴建,後毀於戰火,現存建築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
由於方氏家族日益龐大,少部分子孫遷至外地,其余的散居附近。“方大宗祠周圍現有14個自然村,都住著方氏子孫。”楊樹下村村民方興祿扳著手指一一數道,“如上方、塘下、李祖、倪村、楊畈田、楊樹下,等等。”
“在義烏,保存這麼完整的祠堂已經很少了。”方興祿說,每年都有外地的方氏後人前來祭拜,有來自河南、安徽的,也有香港、台灣的方氏後人。
祠堂裡的那些事兒
“七廳五堂九門欄,九級踏步(台階)五石橋。”85歲高齡的方柏青老人用緩慢的語速,敘述著前人傳下的對方大宗祠建築的描寫。
方大宗祠坐北朝南,分三進兩廊一花廳三個院落,共有35間房,占地約2000平方米。建築依山勢而建,前低後高,寓意步步高升。宗祠周邊溪水環繞,三面縱貫三座五花馬頭,意為方氏族中連中三個進士。“由於方氏家族沒有出過狀元,所以不能稱‘府第’,只能叫‘祠堂’。”方柏青說。
進入祠堂,首先走過門口一座由5塊正方形石板組成的石橋,之後進入前進,前進有九開間。廳前兩口大池塘,中心一座雙拱橋。門廳的梁、檩、枋、廊軒、天花、雀替、牛腿等部位飾雕刻、彩繪。抬頭可見中廳,七開間,正中一塊“孝義流芳”的牌匾引人注目。
問起牌匾的來歷,楊畈田村老人方炳森講起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明萬歷年間(1573~1620),楊畈田村方氏孝子因父母過世,守孝3年。守孝期間,他無心打理儀容,頭發髯須留得很長,這一舉動感動了當時的皇帝。於是,皇帝派大臣授匾嘉獎他。孝子為表尊重,便束起長發,修剪髯須,拜見大臣。
“按照皇帝意圖,大臣本該給他頒發‘忠孝節義流芳百世’匾額,誰知孝子為拜見他而打理容貌,於是將匾額內容換成了‘孝義流芳’。”方炳森說。
繞過中廳,走上九級台階進入後廳,五開間。經過改建,後廳曾一度作為辦學基地。“最初叫稠川學堂,名氣很大,後來改名叫稠川小學。稠川小學是兩等小學,分為初級班和高級班。”方柏青說,這裡培養出了很多學生,如現代著名作家何家槐、早期中共黨員方元永、教育家方世海,以及一大批碩士、博士和教授。解放後,學校改名為塘李中心小學。
如今,桌椅板凳早已騰空,後廳空曠無物,只留下老一輩人的思緒靜靜流淌。
古建築期待被呵護
飛逝的時光不停地打磨著方大宗祠的光彩,現在剩下的是歷史滄桑的記錄。方大宗祠幾毀幾修,最近的一次大修是在1997年,方氏族人專門成立了方大宗祠維修委員會,利用多種渠道籌措資金。
當時,川塘村經營戶方樟榮一次認捐3萬元,外加價值1萬元的大門匾額一塊。他說,靠黨的政策,自己先富起來了,應該為公益事業表示一點心意。倪村的殘疾人士方梧森也慷慨解囊,捐助1萬元,外加600元的匾額一塊。“我雖眼瞎,看不見,但知道保護文物人人有責,為了子孫後代,我也盡一份力。”
如今,十幾年過去了,方大宗祠電線老化,存在安全隱患。祠堂屋瓦破損,每逢雨季,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廳內很多木梁已經腐爛。
“方大宗祠是省級文保單位,我們打算申報國家級文保單位,但現在的祠堂需要修繕。”上方村村民方朱福說。
推薦閱讀:
隋唐洛陽城
井陉礦區賈莊的前世今生
崇德堂:民國老宅的風雨滄桑
粉牆黛瓦 婺源古宅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