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恩施庭院式古民居南家大院
日期:2016/12/14 13:14:3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巴東縣清太坪鎮倒卜龍村,有一處叫做南家大院的庭院式建築群,周圍群山環抱,山巒綿延。在莽莽大山之中,這片古色古香的建築群落,是一道別樣景致。
對南家大院的記憶,可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那時,我還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小伙子,因為人民公社開展的改田造地運動,得以一睹南家大院的風貌,細細打量這處“風燭殘年”的民族居捨。
我們一行經318國道,沿巴鶴省線,從清太坪集鎮往西南行進16公裡後,南家大院便呈現眼前。今年79歲的譚金華老人在這個院子裡住了60余載,老人銀發滿頭,精神矍铄,興致勃勃地給我們當起了解說員。
南家大院始建於晚清民國初期,宣統三年(1911年)落成,迄今正好100個年頭。整個大院占地3000多平方米,其中房捨面積近2000平方米。門樓、正廳、廂房、書房、馬欄總共70余間,建築結構為石木框架的“三進”板塊,用條石、青磚、灰瓦、木料等建造而成。
《恩施州志》關於“農捨”的記載是:“是一種純庭院式的建築,前有門樓,後有花園,中間正房、廂房、倉庫齊全,四周築有圍牆。這種房屋均為豪紳富戶所建。庭院式建築群俗稱某某屋場,冠以姓氏。”相傳清末時期,譚姓一富裕人家建起了這片庭落,南家大院於是也有“譚家莊園”的稱呼。巴東縣文化部門實地考察認為,南家大院屬巴東長江以南四水歸池的三個天井和帶門樓“一”字形大院壩的民間標志性院落。
在譚老漢帶領下,我們饒有興致地參觀了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築群。一進門樓,只見其萬卷書的門額上刻有“駿業開基”四個大字,也許這座莊院原來的主人喜歡駿馬吧。門樓與正堂不同方向,走進廳屋,橫額上刻有“天向吉人”四個大字。走進正堂,看見三個天井,構成了四水歸池的完整格局。
大院有風火牆12壁,壁畫生輝,色彩分明,創意深涵。近千根木柱相互串連,高低錯落別致,門庭亮柱12根,四面精雕細刻著吉祥圖案,諸如“太公釣魚”、“梅花迎春”、“馬鹿含花”、“貔貅鎮寶”,至今仍栩栩如生。雕花窗棂中“福、祿、壽、喜”等字樣花紋保存較為完整。
南家大院,原稱南家大坪新屋,在全國解放後曾作農會辦公地,上世紀50年代初土地改革時,譚金華、饒大召、饒自國、譚顯功等4戶人家住進,現繁衍成8家農戶。與之毗鄰的南家大坪老屋,建築面積及其風格與現存的南家大院大體一致,因年久失修已破敗不堪。
因其獨特的漢族民居和當地土家族住宅之建築特點,且具有較高的審美與人文研究價值,2011年7月,南家大院被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納入第四批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家大院海拔800余米,距巴東縣清太坪集鎮16公裡、清江庫岸5公裡,氣候溫和,景色宜人,富有“見山不走山”的特色。當地村干部曾建言,要以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本著修舊如舊、保持原貌的原則,加快南家大院這處古建築群落的保護性開發。同時,做好當地古居傳說、民風民俗的挖掘整理,排練富有民族風情的文化節目。
推薦閱讀:
南京楊柳村古民居“朱家大院”
文物建築異地保存 切勿讓真建築變成假古董
三年投八億佛山打造“夢裡水鄉”
永定土樓入選“中傳統建築文化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