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昭帝劉弗陵——平陵

昭帝劉弗陵——平陵

日期:2016/12/14 12:55:2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劉弗陵(前94—前74年),字不,漢武帝少子,母趙婕妤。劉徹死後繼位,時年8歲。在位14年(前87—前74年),病死,葬平陵。年號始元、元鳳、元年。漢昭帝平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西北大王村附近,鹹陽原西端。

    劉弗陵是武帝最小的兒子,少年聰慧,很得武帝的喜愛。當武帝病重時,打算立他為太子時,卻耽心他年齡幼小,可能會出現母後專權的局面,於是先逼死了他的生母趙婕妤,然後才立他為太子。武帝死後,年僅8歲的劉弗陵當上了皇帝,由霍光、桑弘羊等輔政。在位期間,鎮壓了兄姊和上官架、上官安的叛亂,多次下诏削減國家的財政支出,減免百姓的田租田賦,繼續推行“重本抑末”政策,移民屯田,多次派兵擊敗匈奴與烏桓的侵擾,加強了邊防。一系列措施居然使武帝晚年動蕩不安的局面逐漸穩定下來。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夏四月癸未,帝崩於未央宮,六月壬申,葬平陵”,終年21歲。

    由於昭帝突然發病死去,這使得主管帝陵營建的官員非常狼狽,因為他的陵墓還沒有認真營建,於是趕快租用了三萬輛牛車,從渭河灘拉沙,構築地下墓室。倉促歸倉促,昭帝平陵的隨葬品仍是十分豐富的。當時由霍光主持昭帝喪事,墓室中金銀珠玉,應有盡有。

    平陵在茂陵東邊12裡,封土堆高29米。平陵陵園呈正方形,垣牆邊長三百八十米,四面正中各有阙門,與陵冢相對。現東,南二門阙猶存,門阙呈條形,用夯土築成,夯層厚為6至8厘米。陵園西北角有面積較大的建築遺址,殘存大量漢代磚瓦,還有方形沙石質柱礎和磚砌八角形水井,估計是守陵人員的居室。

    昭帝陵冢位於陵園正中,形如覆斗,陵頂內收形成二台。陵基為正方形,底部邊長46.8米。它的東南665米處是昭帝上官皇後陵。上官皇後是霍光的外孫女(前87—前37),她雖貴為皇後,其實也很不幸。她6歲入宮當皇後,15歲時昭帝死去,此後一直比較孤獨,於52歲病死,合葬平陵。可能是由於霍光的位高勢重,她的陵園比昭帝陵園規模還要大一些,陵園邊長420米(昭帝陵園邊長為370米),陵園四門距封土堆均為125米,封土高26.2米。

    在昭帝與上官皇後的陵園中間,有一條寬5米的道路,將兩陵連接起來。考古工作者在路的兩側分別發現了東西向排列的成組玉器,每一組相距約2米,均由玉壁和玉圭組合而成,每組都是中間放一枚玉壁,四周均勻圍繞七、八個玉圭,圭尖一致朝向中央的玉壁。這些玉器肯定是為當時的祭祀而埋。

    平陵陵邑位於陵園東北,今李都村、龐村一帶。《漢書·宣帝紀》載: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正月,募郡國吏民訾百萬以上徙平陵,第二年又“以水衡錢為平陵,徙民起第宅”。今在陵邑遺址內發現當年制骨、制陶作坊遺跡和部分建築遺址,出土較多有火燒和鋸過痕跡的骨料及板瓦、瓦當、殘陶器、銅鼎、鐵铧、镢、镂角、逼土等、遺址內漢瓦殘片比比皆是,俯首可拾。由此推測,當年陵邑內建築必是栉比麟次,相當繁華。

    平陵東南是漢昭帝“徘徊廟”遺址,廟建築在一個高3米的夯土台上,今台上仍有漢代板瓦和筒瓦、方格紋方磚、鳳紋空心磚、“長生無極”瓦當等,平陵東側是陪葬墓群,今封土保存較完整的有11座,保存較差的12座(其中1座在陵北)。據文獻記載,陪葬平陵的有夏侯勝、朱雲、窦嬰、張禹等,但具體名位難考。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