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義烏崇德堂:民國老宅的風雨滄桑

義烏崇德堂:民國老宅的風雨滄桑

日期:2016/12/15 0:45:04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據說,建於民國17年(1928年)的崇德堂當年可是很風光的,號稱義烏出東門第一民宅。經歷了80多年的風吹雨打,崇德堂有些地方已是滿目瘡痍,不復當年之榮光,不過這座木梁、磚瓦架構的老宅至今依舊穩固,昂首端坐在周遭的鋼筋水泥之中,平靜地觀望著烏傷大地上的歲月變遷。

  一個春雨纏綿的上午,我們驅車前往江東街道平疇村,近距離探尋這座老宅的過往和滄桑。

義烏 崇德堂 民國老宅

  追憶,曾經的過往歲月

  往事悠悠,一座老宅猶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過往歲月中總有一些記憶刻骨銘心,總有一些是非被後人談及。

  “這房子是在我爺爺手上建造的,11大間,九頭石,廿字弄……”今年78歲的吳樟燧是這幢老宅子的主人之一,也是位身體硬朗、熱情好客的老人。在他的介紹下,我們對崇德堂有了一些了解。

  吳樟燧爺爺是在蘇溪開鐵店的,家裡經濟條件還不錯。吳樟燧父親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後,經人介紹娶了王牌村一位門當戶對的姑娘做媳婦,並先後生下吳樟燧兄弟姐妹幾個。吳樟燧母親是個從容大度的人,結婚後孝順公婆,和丈夫相敬如賓,家務也操持得穩穩當當,成為村裡的美談。不僅如此,她還借助娘家之財力,幫襯夫家建起了一幢氣派的大宅子,這就是現在的崇德堂。

  據介紹,崇德堂共11間,裡面有大小9個石頭門,布局非常巧妙,秋冬天開東西門,屋內較為暖和,可以御寒;春夏時可以開南北門,空氣通透,十足的冬暖夏涼。除了構造外,宅子堂前或屋檐下的雕梁畫棟也令人歎為觀止。抬頭四望,只見很多門窗上都雕著類似“喜上眉梢”的精致圖案,“牛腿”上的人物花草大多镂空雕刻而成,無不栩栩如生、鮮活動人。

  “天井裡的這塊大石頭是由24個人從南山抬出來的,這些木雕也都是請大師傅雕刻的。”據老人介紹,當時請了3個雕刻師傅在家裡吃住了3年,才完成這些木雕,至於那些木材大多是從蘭溪水運過來的。

  後來的幾十年,這幢老宅經歷了不少是是非非,房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創傷:“牛腿”裡的雕花抹著石灰,縱然後來恢復原貌,泛白的外觀卻已無法改變;為了辦公方便,古色古香的木頭窗花被玻璃取代……

  留戀,老宅該何去何從

  時光飛逝,曾經在老房子裡嬉笑玩耍的孩童而今已是兒孫滿堂。吳樟燧的兒女或經商,或上班,個個有車有房,在各自的領域裡均有一番作為。雖然兒女們會不時地邀請父母過去一起住,但吳樟燧和老伴還是喜歡住在老房子裡,一則因為那份眷戀而捨不得離開,二則擔心小偷會來光顧。但現在不得不准備搬離了,因為這裡馬上要進行舊村改造。“舊村改造是好事,我們肯定支持和配合村裡的決定。”縱有百般不捨,老人還是明理的。

  雖然知道崇德堂要被異地保護,可吳樟燧也不太清楚具體的保護方案,有關單位至今沒來跟他溝通或說明過。據說,2006年,崇德堂被列入義烏市級文物保護點的時候,有人跟他說有什麼事打牌子上的電話好了。可是,為了漏雨之事,他打了好幾次電話也未曾有人具體來處理過。這讓老實本分的吳樟燧頗感無奈。另外,對萬余元的補償款老人也感覺不可思議,其他且不說,僅古董販子隨便對一個構件的開價也要高於此價。

  不過,我們要離開時,老人又說,只要能讓後人看到祖輩留下的這些東西,心裡就知足了。這就是樸素百姓的真實想法。

  編後:古民宅,尤其是那些年代較久、頗具特色的宅子,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建築風格和建築藝術,是一筆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而城市開發和新農村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新時代文化和文明的一種體現。當兩者遭遇時該如何取捨?關於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說該留,也有人說該拆。還有人建議,可參照其他地區的一些做法,對規劃中需要拆除的古建築,先由文物部門鑒定,再選擇拆或不拆。對保留下來的古民宅,政府可撥出專款修繕,讓它得以世代保存下去。

  不管如何,希望我們無愧於先人的智慧,畢竟構建璀璨的現代文明不是以丟棄祖先文化遺產為代價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