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玻璃幻成的瑟瑟

玻璃幻成的瑟瑟

日期:2016/12/14 13:11:0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北宋的“瑟瑟”

    偶然得知當代波斯語中“玻璃、玻璃杯”一詞為“شیشه”——發音以漢語拼音表示大約相當於“shi-shei”,我完全是條件反射式的,立刻想到傳統文獻裡近乎被塵封的一個古老詞稱:瑟瑟。

    “瑟瑟”一詞最早出現在北朝史料裡,如《魏書》“西域傳”提到波斯國“多大真珠、頗梨(指天然寶石)、瑠璃(指人造玻璃)、水精、瑟瑟、金剛、火齊……”歷代學者多傾向於將這一種外來的珍寶定性為天然寶石。美國學者勞費爾著於1919年的《中國伊朗編》中便聲稱瑟瑟是“薩珊朝波斯的寶石”,我國地質學者章鴻钊則認為其是藍寶石。然而,一旦持這種看法,再配以我們的常識,唐人一些涉及瑟瑟的傳說就顯得極荒誕。如《明皇雜錄》中的華清池,“又嘗於宮中置長湯屋數十間……又於湯中壘瑟瑟及沉香為山,以狀瀛洲、方丈”。數十座大型浴池之內都要安放用瑟瑟堆成的假山,那得動用多少藍寶石?

    學者們似乎尚沒有考慮到另一種可能,即,所謂瑟瑟乃是指從西亞進口的某種質量精良的玻璃制品。宋人高似孫《緯略》裡明確提到:“今世所傳瑟瑟,或皆煉石為之也。”說宋人所見到的瑟瑟大體都是人工燒成的玻璃,其實已經道出了歷史真相。在此,有一條非常值得重視的線索。唐宋時代,“蜀石筍街,夏中大雨,往往得雜色小珠”(《酉陽雜俎》),據今天的考古發現進行類推可知,這類雜色小珠實際上正是玻璃珠。杜甫《石筍行》中卻稱之為“瑟瑟”:“雨多往往得瑟瑟。”

    一旦搞清唐人言及瑟瑟時經常是指某種玻璃珠,那麼文獻中的一些描寫也就變得不難理解。如說楊家隨駕前往華清宮時,“遺钿墮舄,瑟瑟玑琲,狼藉於道,香聞數十裡”(《新唐書》“後妃傳”);鹹通十四年春诏迎佛骨,“綴珠瑟瑟幡蓋”(《新唐書》“李蔚傳”),顯然都是指小粒珠飾。在此要順便一提,1978年在蘇州瑞光寺塔中發現的北宋“真珠捨利寶幢”上,垂飾的“幡铎”流蘇即串有透明藍玻璃珠。

    據唐詩的呈現,我們足以明白到,瑟瑟這種萬裡遠來的特殊玻璃品至少具有兩大特點,一是深藍色,二是高度透明。溫庭筠的《瑟瑟钗》一詩即詠道:

    翠染冰輕透露光,墮雲孫壽有余香。

    只因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淚兩行。

    不難辨出,此钗並非以瑟瑟琢成钗梁、钗頭花,而是在钗頭懸垂了兩掛瑟瑟珠串成的流蘇(“淚兩行”),這些瑟瑟珠為鮮翠的藍色(“翠染”),但是質地透明(“冰”、“淚”),並且高度反光(“透露光”)。此外,如王周《巴江》:“巴江江水色,一帶濃藍碧。仙女瑟瑟衣,風梭晚來織。”說巴江的水色為“濃藍”的碧色,讓人聯想到仙女的“瑟瑟衣”,也證明了藍色為瑟瑟的特質之一。司空圖《漫書》的一句“瑟瑟澄鮮百丈潭”,以之比喻潭水的“澄鮮”,則無疑是彰示了藍色的瑟瑟為透明質。

    因此,在很多情況下,確實是“瑟瑟,碧珠也”(《緯略》引《博雅》),這些藍玻璃珠可制首飾(歐陽炯《南鄉子》“耳墜金镮穿瑟瑟”),也用於裝點家具等器物(《舊唐書》“文宗紀”“禁中床榻以金筐瑟瑟寶钿者”)。但珠飾並非瑟瑟唯一的形態。如高仙芝性貪,“獲石國大塊瑟瑟十余石”(《舊唐書》“高仙芝傳”),顯示當時也能生產塊料較大的瑟瑟。想來瑟瑟枕(《舊唐書》“盧簡辭傳”)便應是以整塊的藍色玻璃切磨而成,至於瑟瑟山,一個“壘”字已經透露出,這種裝飾假山是用大小不一的很多玻璃塊通過堆粘的方法塑形。

    自北朝以來,彩色玻璃日益變成尋常物。不過史書中強調“瑟瑟”出自波斯,顯示此種藍色透明玻璃乃是唯波斯能生產的一種高水平制品。法門寺地宮文物中,恰恰有幾件來自伊斯蘭世界的藍色透明玻璃盤,其“濃藍”且“澄鮮”即使在今天也依然令人神搖。因此,這些“琉璃疊子”(地宮衣物帳所記)在唐人那裡也可稱為“瑟瑟碟”吧。很明顯的是,當時唐朝的玻璃生產業沒有能力制造類似的藍色透明玻璃器,想來,波斯“瑟瑟”自北朝傳入中國以後,神秘度一直很高,被視為珍寶,原因即在於此。

    勞費爾曾說:“我現在相信瑟瑟是一個伊朗字的譯音(可能是康國語),然而這字源尚未詳”。這就引人聯想了,現代波斯語中指示“玻璃、玻璃杯”的“شیشه”一詞究竟於何時出現在歷史中?是否發音類似的古詞在薩珊朝已然用於指稱玻璃?也就是說,或許瑟瑟一詞乃是波斯語中“شیشه”的譯音?倘若真是如此,倒是解開了一個困人已久的小小的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