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奇葩“義烏黃山八面廳”
日期:2016/12/15 1:22:1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浙江義烏的上溪鎮黃山五村有一座遠近聞名的“老房子”,以其出色的三雕藝術和獨特的建築布局而成為浙中明清古民居中的優秀代表,它就是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黃山八面廳。與2003年8月16日第一次來八面廳相比,現在的環境顯然是大有改觀,殘破的屋脊修舊如舊,斑駁的牆體粉飾一新,眼前的一幕令人欣慰。
黃山八面廳的房主陳伯寅是當地經營金華火腿生意的富商,據說家中聚財甚多,較好的木雕住宅就有八幢。他去世後的第三年,即清嘉慶元年(1796年),兒孫繼承祖輩遺願,開始興建第九幢住宅,但在規模和工藝上遠遠超過前者,18年後的嘉定十八年(1813年)終於趕在祖母樓太夫人90壽辰之即落成,取名“振聲堂”,因外牆四周有八個大門可進出宅院,且總共有大小八個廳堂組成,所以俗稱“八面廳”。整座建築呈長方形,坐西南朝東北,前有溪流潺潺,後有峰巒相擁,中軸線上依次是花廳、門廳、大廳和後堂,兩側副軸線上有四個輔院廂廳朝向中軸線。除一字排開的十一間花廳毀於太平天國時期外,其余均保存完好。門廳與正廳各五間,次間與稍間用牆體相隔,是八面廳的主體建築,用材碩大,雕刻精美,梁栿、內柱采用優良的香樟和榧木制作,前檐用抹角方石柱,它們是會客、議事的場所,並帶有家祠的部分功能。後堂和四個輔院的廂廳都是樓屋,是普通居住之用,可以各自形成獨立的生活空間,但又有廂廊門洞相連,可以保持家族成員的聯系。這種設計兼顧了眾星捧月的心理需求和小家庭的生活習慣,真可謂是匠心獨運。
黃山八面廳的文物價值更多的體現在“三雕”上,娴熟的構思和精湛的工藝把整座建築變成了藝術的海洋。其中石雕集中在門廳的地栿、門枕石和各個廳堂的柱礎上,有吉祥獸、瓜果花卉、暗八仙等圖案。磚雕分布在外牆門面、窗框和斗拱上,重點部位采用淺浮雕和深浮雕結合的手法刻畫出了“老子西出函谷關”、“子路問道”、“姜太公釣魚”等典故人物,也有團魚、瑞鶴、蝙蝠等動物圖案,次要位置用回紋、卷草、素面磨磚裝飾。都說八面廳是東陽木雕發展到顛峰時期的傑作,木雕的精美程度可想而知。除了椽條、木柱,所有的檩條、梁枋、斗拱、牛腿、雀替、門窗、天花上都成了當年雕花木匠的舞台。一氣呵成的浮雕、層次分明的圓雕,還是渾然天成的透雕無不是剛中有柔,柔中有剛;粗犷中見細微,細微中顯粗犷。木雕的圖案起到了寓教於樂的作用,包括神話人物、歷史故事、飛禽走獸、亭台樓閣、幾何紋飾等題材,聽說其間的不少戲曲曲目已無證可考,由此吸引了眾多歷史、戲曲、民俗方面的專家前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