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沈陽永安石橋

沈陽永安石橋

日期:2016/12/14 12:53:4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沈陽永安石橋

沈陽永安石橋

沈陽永安石橋

    曾有記載:“自永安橋,以連抱大木編成為梁,梁高數丈,廣五尺,兩沿木頭整齊,如一刀裁切。梁下陰溝,綠水無際,青泥潤爛”。這條路最初稱為盛京至遼河大路,也叫盛京疊道。清入關後,又稱為盛京御路,京奉官道。

    盛京疊道的修築,縮短了盛京至北京的裡程,加強了盛京與關內的聯系。清帝東巡時,都要吟詩歌誦祖先的修築疊道之功。隨著近代京奉鐵路的開通,盛京疊道的價值逐漸失去。民國以後,疊道所經大部分開辟為良田,至今蹤跡全無,只有永安橋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成為這一重大歷史工程的唯一物證,也是遼寧省內現存較大而完美的古代石拱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沈陽永安橋(又稱大石橋),雖經三百六十余年的風雨滄桑依然屹立在沈陽西郊的永安村內,成為一道特別的風景,經常有游客慕名而來。原來橋下的蒲河已經改變了河道,不再流經此處,但每到雨季這裡仍然有雨水通過。為了保護古橋,當地有關部門已經禁止車輛通行此橋,在橋兩側另外修建了兩座橋,成環形將永安橋保護起來,古橋成了一個圓的直徑。

    永安橋建成三百多年來,一直通行各種車輛,是沈陽至馬三家子的重要公路橋,現在成了文物保護對象。整座橋通體為磚石結構,東西走向,全長37米,橋身寬14.5米。從東進村遠遠就能看見,橋身寫滿滄桑卻不失厚重,陳舊中保持著昔日的高貴,和周圍的民居既和諧又散發著獨特的,從遙遠歲月而來的氣息。橋頭東南豎有“寬溫仁聖皇帝建永安橋”石刻一面,碑身灰白,碑頂有暗褐色龍形雕刻。橋頭東北豎有2004年於洪區旅游局修繕石橋的石碑。

    橋頭南北橫著一道由石柱和鐵鏈組成的護欄,只行人可以通過上橋,近距離觀賞橋。橋面上是顏色不同的方石,石面光滑圓潤。從東至西,橋面兩側分別依次是暗綠色的大石獅,小石獅,抱鼓石,帶有小石獅的欄柱等。抱鼓石上刻有虎、麒麟、犀牛、羊、蝶等圖案。橋兩側各立19根欄柱,除橋東西兩頭端柱頂為小獅子石雕造型外,其他欄柱為荷葉狀柱頭,看著感覺和方形台燈罩一樣。欄板為石,雕有柿蒂花紋、卷雲紋等圖案,中間镂空。獅子的造型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欄柱和欄板也如橋面的石頭,顏色不一,可能是不同年代修補的結果。西橋頭也是對稱重復東橋頭的樣子。

    橋身下面是各跨度為13米的連拱三孔,券臉浮雕二龍戲珠,但為牢固,後來釘了無數的鐵鉚釘,整體美感蕩然無存,但雕刻的精美依舊可見。最特別的是在三孔之間的兩段橋身中上方,北側有石雕龍首兩個,張嘴抬頭;南側有龍尾兩條,彎曲擺動,仿佛是兩條龍從橋身鑽過一般,遠看為二龍馱橋之勢。整個石橋建築結構堅固,造型壯觀。康熙皇帝二次東巡時曾在永安橋題詩一首:“夾路風法宿雨消,十年曾此駐龍镳。春風城阙知非遠,幾處輕寒變柳條。”

推薦閱讀:

遼寧新民市遼濱塔

遼寧祺州城古塔

沈陽錫伯族家廟

誰遺棄了伊川書院?廊間瓦礫堆積石碑曝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