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陵文化第一村渼陂
日期:2016/12/14 13:11:5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渼陂古村
說一個村同時具備以上特點,你這時才會覺得這個村值得關注了,也許你還會覺得有必要到此村一游了。這個村,就是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境內的千年古村——渼陂。
渼陂古村座落在風景秀麗的富水河畔,離吉安市區22公裡。村莊占地一平方公裡,有600戶,2800余人。整座村莊山環水繞,風光旖旎,民風純樸,天然形勝。據說是由開基祖梁仕階帶領族中子孫於南宋初年從陝西夏陽(今韓城)遷徙至此,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個以明清建築為基礎,融書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和明清雕刻藝術為一體的古村落。目前,渼陂古村已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成為全國受此殊榮的36個古村之一,還被列為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東井岡第一村”。
渼陂古村
渼陂古村內,古建築數量眾多,類型齊全、規模宏大,有許多文物古跡遺址。現有600余米長幽靜的古街,108家店鋪,367棟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20余座氣勢恢弘的祠堂、飽經風霜的大小書院,別具一格的教堂、古老的牌坊,以及古戲台、古水井、古碼頭、古民居等,牌坊、門樓、楹聯、木雕、石刻和諧統一,而且在民居內還有許多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照壁及藻井,蘊含了豐富的廬陵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被譽為“江南古村博物館”。
渼陂古村翰林第
渼陂古村書院、祠堂林立,全村現有保存完好的梁姓總祠堂1座、房祠4座、家祠10余座,全都雕梁畫棟,貼金繪色。最大的祠堂即坐落於村口的永慕堂,占地面積1200平方米,大門上高懸匾額曰“翰林第”,門廊三開,上有飛檐牌樓,如意斗拱,石獅子守門。全部建築為三進式,中堂為四角式抱廈,伸入天井間。堂內共有37根褐紅色的石柱,每根石柱上均镌刻一副對聯,內容多是為人、讀書、美德、光宗耀祖、克勤克儉等。古書院更是稱絕,現基本保存完好的有名教樂地、文昌閣、明新書院等處,書院內處處有儒家格言警句。
渼陂古村北面是一條長達千米的明清風格的S形古街,像流水那般柔美地微彎過去再折過來,路面中心用一條條青石板拼接延伸,兩邊鋪上大小均勻的鵝卵石,路兩邊是建築風格、規模基本一致的老式臨街木門板店鋪,褪色的門板依稀可辨當年的紅色,白牆更是斑駁離析,裸露出青色的火磚。
渼陂古村
據說當年物阜民豐,貿易繁盛,古街鼎盛時期多達200多個店鋪,街中人流穿梭,四方商賈雲集,繁榮熱鬧,富水河上帆船如梭,東南西北的貨物、西洋的舶來品也源源不斷地進入陂頭街。現在仍然保持有原貌的店鋪、客棧108家,沿河街邊古碼頭遺跡16處,橋梁遺址2處。古街白牆和門楣上還保存字跡清晰的老招牌字號。這裡曾衍生梁姓四大商賈,他們經營洋紗、糧食、食鹽、陶瓷等,在全國開設了30多家分店。
渼陂古村
整個村莊布局錯落有致,村裡布滿迷宮般的小巷,有些窄得僅能容一人側身通過,但穿出去,卻又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古老的宅子一座連著一座,小巷一條接著一條,在狹窄的巷子裡行走,卻經常眼前豁然一亮,眾屋捧月似地出來一口池塘,砌邊的石板和青磚一看就知道年頭不短,青綠的苔鮮襯托著碧綠的池水,相映成趣。
渼陂古村
據介紹說,村裡共有28口大大小小的池塘跟天上的28星宿有關,更為叫絕的是每口池塘下都有水道相連相通,在不同的季節自動調節每一口水塘的水位。有了池塘的絕,還有古樹的奇,村內有老干虬枝的“駝背樟”,合二為一的“連理樟”和倒地復生的“臥龍樟”。古村環境優美,宗祠堂前,千年垂絲古柏矗立;堂前屋後,蕉翠欲滴。古村簡樸的農耕生活,古老的禮儀習俗,米酒士燒,農家小炒,土產小賣,無不透出淳樸的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