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通濟橋
日期:2016/12/14 13:15:0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余姚通濟橋,位於浙江余姚,又名舜江橋,始建於北宋慶歷年間,原系木橋,叫德惠橋,後又改名為虹橋,屢建屢毀。到了元朝,有個和尚叫惠興的發起築石橋,可是沒有造到一半,便去世了。於是有個道士李道寧主持繼續造橋,到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終於建成,定名為通濟橋。橋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題著“海舶過而風帆不解”八個字,可見其高大雄偉之勢。現存的橋是清雍正七年至九年(公元1729一1731年)重建,用木椿2100根,人工約4萬,全長約90米,共106級。通濟橋現為余姚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對象。
橫跨姚江之上,溝通余姚南北兩城的通濟橋,如長虹臥波,氣勢雄偉。
通濟橋是一座陡拱式三孔兩墩石橋,橋面中心寬5.61米,主孔淨跨14.2米。橋頂欄板裡側刻有對稱的蓮枝浮雕花紋,線條流暢。24根望柱上都刻有石雕,其中橋頂4根望柱上雕刻著獅首石像,形態逼真,精致秀麗;橋南坡和北坡的望柱頂上雕刻著形態各異的蓮花座。在主拱圈兩側邊牆上,分別刻有對聯,朝東聯為“千時遙吞滄海月,萬年獨抵大江浪”,朝西聯為“一曲蕙蘭飛彩鹢,雙城煙雨臥長虹”。整個橋型顯得穩重、雄偉,遠遠望去,長虹中跨,體勢騰輝。
余姚城中有一座橫跨姚江,溝通余姚南北兩城的長虹般石砌三孔兩墩拱橋——通濟橋。因它原是姚江上最長最高的橋,故有“浙東第一橋”之稱。
通濟橋為余姚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對象,橋長43.4米,主孔淨跨14.2米,橋面中心寬5.61米,兩側有望柱24根,欄板22塊,雕飾象、獅、蓮花等圖像。主孔兩側各镌有楹聯。東側是“千裡遙吞滄海月;萬年獨砥大江流。”;西側是“一曲蕙蘭飛彩鷁;雙城煙雨臥長虹。”整個橋型顯得穩重、雄偉。遠遠望去,長虹中跨,體勢騰輝。據《余姚縣志》載,該橋始建於北宋慶歷年間(1041年-1048年),原系木橋初名德惠橋,木結構。後又改名為虹橋,屢建屢毀。元至順三年(1332年)改建成石砌三孔橋,定名為通濟橋。橋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題著“海舶過而風帆不解”八個字,可見其高大雄偉之勢。現存橋身系清雍正七年至九年(1729-1731年)間重建,用木椿2100根,人工約4萬,全長約90米,共106級。
推薦閱讀:
意大利的比薩斜塔
卓蘭芳烈士故居
釣魚台行宮
獸面紋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