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長安城遺址地下通道

漢長安城遺址出土文物
地理位置:西漢都城遺址,位於中國西北部陝西省的西安市。
年代:公元前2O2年~公元8年。
發掘年代:1956年至今。
簡介:漢長安城遺址是西漢時期的都城遺址,位於現在西安城西北10公裡處。漢長安城的城牆均為板築土牆,牆高8米,牆基寬16米。東城牆長5940米,南牆長6250米,西牆長4550米,北牆長5950米,共有12個城門。城內分為9個市區,街道寬闊平整,規劃整齊。長樂宮、未央宮、建章宮是漢長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宮殿群。長樂宮位於城的東南部,周長約10公裡。未央宮位於城的西南部,周長約11公裡。僅長樂、未央兩宮就占去漢長安城內一半面積。建章宮在城外的上林苑,占地也十分廣闊。
意義:
漢長安城遺址的發現,究明了漢代長安城的布局和結構,為研究中國古代都城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詳細介紹
漢長安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西安城西北約5公裡處未央區漢城鄉。面積36平方公裡。西漢都城長安,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漢以後,新莽、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繼以漢長安城為都,從漢初建城到隋文帝開皇二年(582)遷都大興城,歷時近800年。漢高祖五年(前202),將秦朝的興樂宮重加修飾並改名為長樂宮,將都城從栎陽遷於此。蕭何又主持修建了太倉和武庫。漢惠帝元年(前194)開始修建長安城牆。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興建北宮、桂宮、明光宮、建章宮,開鑿昆明池和上林苑,前後歷時90年。城牆全部用黃土夯築而成,高12米,寬12~16米;牆外有壕溝,寬8米,深3米。因城牆建於長樂宮和未央宮建成之後,為遷就二宮的位置和城北渭河的流向,把城牆建成了不規則的正方形,缺西北角,西牆南部和南牆西部向外折曲,過去稱長安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或稱為"斗城"。全城共有12個城門,每門3個門道。東面自北而南為宣平門、清明門、霸城門,南面自東而西為覆盎門、安門、西安門,北面自西而東為橫門、廚城門、洛城門,西面自北而南為雍門、直城門、章城門。城內主要建築群有長樂宮、未央宮、北宮、桂宮、武庫等。未央宮由前殿、椒房殿等40余個宮殿組成。現存遺址主要有:(1)城牆,周長25700米,基寬12~16米,最高處殘高近10米;(2)未央宮前殿遺址,東西200米,南北350米;(3)椒房殿遺址,東西150米,南北200米;(4)官署遺址,東西150米,南北70米;(5)少府遺址,東西210米,南北80米;(6)天祿閣遺址,邊長20米,高10米;(7)石渠閣遺址,東西80米,南北90米,高8米;(8)武庫遺址,東西70米,南北350米;(9)桂宮鴻寧殿遺址,邊長50米,高7米;(10)羅寨遺址,東西400米,南北500米;(11)樊寨遺址,東西100米,南北100米;(12)講武殿遺址,邊長25米,高17米;(13)樓閣遺址,東西700米,南北190米;(14)未央宮夯台遺址,東西10米,南北25米,高9米。漢長安城及城內宮殿遺址,曾出土大量建築材料、漢俑、簡冊、秦漢封泥等珍貴文物,是研究漢代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漢唐長安城的興建與變遷 西漢和隋、唐三個統一王朝,建都長安,在漢唐之間,還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五個地方割據政權在此建都,以及西漢末的新莽、兩漢之際的更始帝劉玄、東漢獻帝、西晉惠帝和愍帝、赤眉軍、黃巢、李自成等短暫立都於此。隋唐長安城坐落在今西安市區,西漢至北周時期的長安城,位於其西北側,位置相距很近。這兩處城址實際依托著同樣的區域地理條件,即它的區域位置,處於關中腹心,農業條件優越,物產豐富,能夠保證都城的基本需求,同時四面有險可依,易守難攻,便於居高臨下,控制東部中原地區;城址正處在函谷關東西交通大干道的渭河渡口與關中東南通往長江中游地區的武關道的交叉點上,這兩條道路嚴格受制於自然地形,因而這一交通中心位置,成為制約城址選擇的關鍵因素。
在西漢長安城和隋唐長安城這兩處城址中間,間隔有一塊微微隆起的高坡,名為龍首原,西起今西安三橋一帶,東至浐河岸邊。西漢以前,秦朝都城鹹陽,位於渭河北岸,由於渭河的阻隔,不便向東、向南發展,所以秦朝將城區向渭河南岸擴展,陸續在渭河南岸修建一批宮殿,其中包括有著名的阿房宮,還有一座興樂宮,即坐落在龍首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