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遞村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4 12:40:4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西遞村古建築
西遞村古建築群,位於黟縣東南部西遞村境內。西遞村始建於公元11世紀,其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又因在村西1.5公裡處是古代的驿站,又稱“鋪遞所”,西遞之名由此而來,面積近13000平方米。
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住宅大多臨水而建,在敬愛堂、追慕堂、胡文光刺史牌坊等公共建築前均留有小型廣場。西遞村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胡姓聚居的村落。現保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整個村莊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有祠堂、書院、牌坊、橋梁、民宅和私家園林等建築。胡文光刺史牌坊位於村口,整體青石構成,建於明萬歷六年(1578年),坊高12.3米,寬9.95米,系四柱三間五樓單體仿木結構,全坊以4根60厘米見方抹角石柱為整體支柱,上雕菱花圖案。整個牌坊的選址、造型布局,建築結構等,都具有濃厚的民族傳統風格。
西遞村的園林建築很有特點,庭院園林大都小巧玲珑、布局緊湊,主要有瑞玉庭、桃李園、西園、東園等。其中桃李園建於清鹹豐年間(1851—1861),坐南朝北,占地面積294平方米,為三進三間二樓結構。進深用三處天井串聯中軸線。二、三進之間用磚牆隔置,中間有門相通,門上有書法家汪思道撰書“桃花源裡人家”的青石門額,後進與前三進在整體之中又分別獨立存在。二進樓上設有“樓上井”,圍以雕欄,為廳堂采光設置,後進三間的兩側次間有花扇門12塊,門上鑲有漆雕《醉翁亭記》全文。
祠堂有敬愛堂、追慕堂、七哲祠等。其中以敬愛堂為代表,座落於村中心,始建於明萬歷年間,明末重建,清初落成。西遞胡氏多屬其後裔,敬愛堂遂為族祠,占地面積1755平方米。結構粗犷古樸,為三進五開間,分門廳、祭祀大廳、寢殿。
西遞古村落的選址、規劃建設,遵循了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周易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和充分尊重自然的思想,形成村落與山水、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西遞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是中國建築藝術的寶庫,它“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被譽為“中國明清民居博物館”。2000年西遞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皖南古村落”為名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