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文化及故居的學術研究
日期:2016/12/14 13:12:5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近期以來,無棣縣做出“挖掘宣傳吳式芬,促進無棣大繁榮”的重大部署,提出“一部電視劇、一部評書、一部故事集”三個一工程,因其具有很大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旅游價值,吳氏文化成為了無棣的一張“靓麗名片”。其實,它也有很大的學術價值,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已經有不少學者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並取得了豐碩成果。
吳氏故居是明清時期魯北典型的四合院官宅,且是南北混合式建築風格,從中可了解官員士紳生活。吳氏故居既沒有故宮的富麗堂皇,也沒有江南園林那麼秀麗,那麼,它的學術價值何在?
吳氏故居是明清時期北方地區的官宅。如果你想感受皇家的威嚴尊貴,故宮是首選,如果你想了解官員、士紳的生活狀態,看他們的房子怎麼布局,怎麼裝飾,北方尤其是齊魯地區就要參觀吳氏故居。這就是他的學術價值,原汁原味,獨一無二。
吳氏故居是明清時期魯北典型的四合院官宅,並且是南北混合式建築風格。吳氏故居分南院和北院,南院原為明代戶部尚書王佐的府第,始建於明英宗(正統六年(1441),在清康熙三年(1664)吳自肅購置了此宅,到孫輩吳紹詩擴建了南院,傳吳壇擴建了北院,到吳之勷增建了“寶硯堂”,至吳式芬增建了“雙虞壺齋”,重修了“儀仗廳”,吳氏故居形成,距今有五百年的歷史。布局特色以北方四合院為主,具備江南園林古建築之情趣,深受江南建築營造和造園手法影響。故居的“雙虞壺齋”采用江南套梁插柱的內部結構建築法,具備江南地區住宅的建築特點,在齊魯建築中實屬罕見,尤其是吳重熹任江西巡撫時,對西花園進行重修,突現江南園林的造園特色。建築整體是青磚灰瓦,牆體磨磚對縫,建築工藝講究,具備明清官宅的建築特點。2006年,吳氏故居被評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對吳氏文化的學術研究,一是發掘其內涵,弘揚清廉愛民、勤勉誠信、修學養身等文化精神,推動無棣歷史人文研究;二是准確把握明清時期魯北地區傳統居住方式,提出適合這類故居的保護和利用方案,保護吳氏故居遺產;三是對挖掘故居遺址旅游資源和旅游開發提供借鑒,加快當地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提高無棣文化旅游知名度。
吳氏家族研究始於上世紀80年代,其後許多高校教授、研究生、地方學者將其作為課題進行研究。
吳氏家族人物屬於齊魯名人,在上世紀80年代,《惠民風物》收集了無棣縣文化館唐志勇寫的《吳式芬傳》,不僅作為旅游指南,也作為了解惠民地區古今概貌的知識讀物。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內“地方史”研究興盛,山東大學和山東師范大學對此研究得比較深,濱州學院和濱州職業學院也參與過相關課題研究。吳式芬是金石學大家和封泥的最早發現者(最早發現者的意思,不是說以前人們不知道封泥,而是他首先認為封泥有研究價值,並且取得很大成果),所以學術界談封泥研究必提吳式芬,比如吉林大學國學班有一節專門學習“吳式芬的封泥研究”。
在學術界,對吳氏文化研究比較深的,有李國昌等著的《文學創作(原創)》(2005年3月發表),主要介紹吳式芬家族的盛衰過程和其在金石學方面的造詣。還有山東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發展學院院長、教授朱亞非所著《齊魯文化通史·明清卷》,揚州大學教授田漢雲所著《清代山東名儒》,田佳怡、孫才順等編著的《黃河三角洲文化概要》都提到過吳氏家族人物的學術成就。山東師范大學碩士生董金艷,於2008年完成了碩士論文《海豐(無棣)吳氏文化望族研究》,注重論述吳氏家族在文學、法學、金石學等學術領域的成就。山東大學碩士生趙景利於2007年完成碩士論文《山東無棣吳式芬故居旅游開發研究》,主要從吳氏家族興衰、故居建造歷史和故居空間設計的角度,側重對故居進行深入研究。此課題是與濱州職業學院和濱州學院合作項目。隨後,其又在《史海鉤沉》發表《九世朝臣府第—吳士芬故居》。山大碩士生劉驚雷於2008年完成碩士論文《清代海豐吳氏家族及其文獻研究》。
對此研究最深、最全,集大成者還是無棣著名學者於長銮先生。在1987年、1988年,由於長銮、唐志勇等編輯的兩期《無棣文史資料》就有大量吳氏家族的資料。他主編的《金石學家吳式芬》(2005年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重點介紹了吳式芬诰命、列傳、行述、年譜、著錄、收藏、手跡、書札、殿試卷、墓志銘及海豐吳氏歷代人物簡介和人文紀略。此外,他的另一篇《清代“海豐吳氏”人文紀略》文章刊發在2004年1月出版的第一期《春秋》雜志上,影響很大。
吳氏家族歷九朝,在文學、法學、金石學、藏書學等方面都有令人矚目的成就。
吳氏家族自清代順治至光緒,歷九朝,計240年間,出科貢仕官達百人之眾,其中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其他級別官員87人;宦跡四海,其中進士9名,翰林學士3名。吳氏家族在文學、法學、金石學、藏書學等方面都有令人矚目的成就。
文學上,自康熙初年至清末,湧現出吳自肅、吳自沖、吳象弼、吳重熹等儒林隽秀,編有家族文集《吳氏文存》、《吳氏詩存》、《吳氏試藝》,僅典籍記載的吳氏家族詩集就有22部之多,題材豐富,表現手法多樣,整個家族形成完整的文化鏈,詩書之澤不衰。其中名詩佳作不少,如吳象默的《秋郊》“萬木此搖落,林深白板扉。遠天晴鳥沒,寒徑野花稀。土鼓方聯社,人家正合圍。無邊風景觸,掩淚對斜晖。”以景寫情,寓意深遠,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家族成員的年譜、日記及部分學術類著述真實反映當時歷史,具有很高歷史價值。
法學上,乾隆年間,法學家吳紹詩參加清《大清律例》的編修,修訂全書綱領名例二卷;吳壇繼承家學,精研法律,傾注畢生精力著《大清律例通考》三十九卷,對研究清朝法律制度變化有重要學術價值,在清代法制史上堪稱扛鼎之作。
金石學上:在金石收藏、著述還是封泥、印刻的收藏與研究方面,均取得驕人成就,吳式芬所著《捃古錄》、《捃古錄金文》及與陳介祺合著《封泥考略》在清代金石學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金石學研究有三大特點:一是收錄內容廣博。如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上寫道“金石學在清代有俨然成一科學也。……道鹹以後日益盛,名家者有吳式芬、羅振玉。式芬有《捃古錄金文》,皆成精通”,又在《近代學風之地理分析》中有“海豐吳式芬等收藏皆富,而考證則日益精深。故鹹同年間金石學超過前度,而山東學者為之魁”。二是著錄詳盡精當。吳式芬所著《捃古錄》二十卷,共錄商、周至元代金文1781種,石文15230種,木刻6種,玉文4種,磁文2種,總計18128種;《捃古錄金文》三卷九冊,共考釋商周至元代有銘文的青銅器物1329件。如在《續修四庫全書總目綱要》中評價到“凡吳氏之前,各家金石並錄之目,從未有如此且詳且備者”。《捃古錄》有重要學術文化價值和使用價值,非常珍貴,據說現藏於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室。吳式芬對封泥也很有研究,在1849年自編《海豐吳氏藏漢封泥》,後與陳介祺(山東濰縣人)合作著《封泥考略》二十卷,全書收集秦漢官私封泥849枚,是研究封泥學最早的專著,也是一部有權威性的著作,對研究秦漢地理、官職、藝術等具有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吳式芬還有《金石匯目分編》、《綴金集》、《陶嘉書屋詩賦》等著作。
藏書學上,吳重熹的石蓮庵收藏大量古籍,多是古本、手抄本、稿本等珍品,見於著錄的善本42種,其中手抄本30種,他編纂修訂的《吳氏文存》、《吳氏詩存》、《吳氏試藝》、《吳氏世德錄》被稱為吳氏“小四庫全書”。在民國學者倫明等著《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就記載了吳氏家族藏書棄散過程。書中,有詩佐證“清華家世海豐吳,此日真看竭澤漁。山澗口家繙(fan)半夕,棄余仍是雜精粗。”下注釋到“侍郎(吳重熹)殁於辛亥後,遺書漸散,至去歲九十月間,出尤亟,日見打鼓販趨其門。最後,山澗口書販李子珍以千百金全有之,載數十車,人皆以為棄余物,不之顧。余翻閱半夕,得佳本數十種。……十八巨冊,諧價未就,而吳氏之書,從此盡矣。”
我們相信,伴隨無棣縣文化旅游的大力推進,吳式芬故居、縣衙、古城等名勝古跡恢復後,會有更多學者參與吳氏文化研究,也將會取得越來越豐碩的研究成果。
推薦閱讀:
嶺南古村落——潮汕古民居
嶺南古村落——廣府古民居
陝西傾斜的古塔
嶺南古村落——前美村潮僑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