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遺址
日期:2016/12/14 12:33:4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五一牧場境內、灤河上游的閃電河北岸。始建於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初名“開平府”,中統五年(1264年)改名“上都”,又名“上京”、“灤京”,是帝後避暑的地方。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名“開平府”,不久廢府改衛,宣德五年(1430年)廢棄不用。1956年和1973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內蒙古大學先後對其進行了考古調查。元上都遺址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游牧民族珍貴文化遺產,也是全區唯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文化遺產。錫盟從1996年正式啟動元上都遺址申遺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取得一定成效。
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基本資料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2]五一牧場境內、灤河上游的閃電河北岸。始建於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初名“開平府”,中統五年(1264年)改名“上都”,又名“上京”、“灤京”,是帝後避暑的地方。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名“開平府”,不久廢府改衛,宣德五年(1430年)廢棄不用。1956年和1973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隊、內蒙古大學先後對其進行了考古調查。
元上都遺址-遺址簡介
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鳥瞰圖
元上都遺址在正藍旗五一牧場境內、閃電河(灤河上游)北岸沖積平地上。元世祖忽必烈未即皇帝位前,在蒙古憲宗六年(1256年)開始築城,初名開平府;忽必烈即位後,至元八年(1271年)改國號為元,稱開平府為上都,又名上京或灤京,為元朝的夏都。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率領重要大臣來這裡避暑和處理政務,因此將宮城建成園林式的離宮別館。全城由宮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組成。周長約9公裡,東西2050米,南北2115米,宮城牆用磚包砌,四角有樓,內有水晶殿、鴻禧殿、穆清閣、大安閣等殿閣亭榭,將河水引入城內建有池沼。皇城環衛宮城四周,城牆用石塊包鑲,道路整齊,井然有序,南半部為官署,府邸所在區域,東北和西北隅建有乾元寺和龍光華嚴寺。外城全用土築,在皇城西北面,北部為皇帝觀賞的御苑,南部為官署、寺觀和作坊所在地區。城外東、南、西三處關廂地帶,為市肆、民居、倉廪所在。明永樂初年荒廢,城垣及建築台基依然殘留地表,蒙古語稱此城為“兆奈曼蘇默”,為108座廟的意思,就是依據城址中建築眾多而訛傳的。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都,元代古城名。位於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黃旗大營子(現敦達浩特)東25公裡,閃電高勒北岸1公裡,“五一”牧場南4公裡處。當地牧民稱之為“北奈曼蘇默”城,意為一百零八廟。現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上都地區山川雄固,風景優美,據古籍對其記載:“龍崗蟠其陰,灤水經其陽,四山拱衛,佳氣蔥郁,東北不十裡有大松林,異鳥群集....山有林木,水有色鹽,百貨狼籍,畜牧繁息,大供居民之食用。”
上都城興建之前,金代屬桓州。成吉思汗在這裡避過署。蒙哥汗五年(1255年)忽必烈受命駐守此地,次年開府營建城廓宮。元上都建於1256年,1259年落成。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於此,稱開平府,1264年加號上都。自後歲一巡幸,未署而至,先寒而南,成為常任之夏都,與北京並稱為兩都。
上都城由外城、皇城、宮城和外苑部分組成。外城周長約十八、九裡。內城為皇城,外城為市區,城內有宮署約六十所,各種寺廟一百六十余處,有大明、儀天、寶雲、宸麗、慈福、鴻禧、睿思等殿,大安、延春、連香、紫檀、凝晖等閣;綠珠、瀛州兩堂以及振堂等重要建築。城內除中央及北城牆中部的大型宮殿位於中線以外,大部建築未采用對稱的布局,殿、亭、閣、榭各具特色,或近臨沼池,或開渠引流,或亭閣相連,形狀大小各異,色彩風俗不同,優雅非凡。上述通往各地的驿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
上都地區元朝時商賈工匠雲集,繁榮興盛,不但有從中原來的商人,也有從中亞和歐洲來的商人,他們運來各種金屬器皿、日用品和為統治階級享用的奢侈品,而後運走上都地區的畜產品,促進了以元上都為中心的蒙古地區的經濟繁榮。1358年紅巾軍攻克上都,焚毀宮阙衙署。結束了它作為一代陪都的歷史。
元上都遺址-歷史沿革
元大都遺址
元大都遺址
據記載,元上都曾擁有11萬人口,城垣周長8公裡多。城內有官署約60所,各種寺廟堂觀160余處,驿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全城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重城牆和關廂組成。城牆用黃土夯築,宮城、皇城城牆還用磚、石包砌。外城方形,每面長2200米,開4門,有甕城。城內用土牆隔為兩部分,北面是御園,南面是官署和作坊區。皇城在外城東南角,方形,城內街道整齊對稱,多官署和寺廟建築。長方形,城內建築錯落分布,帶有離宮色彩。宮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長方形。宮城是全城的核心,有東華、西華、御天三門,城牆用磚包鑲,其中南邊的御天門最為重要,它與皇城南門明德門在一條中軸線上,是出入的主道。皇帝所下達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門上發布,再送住大都,然後轉發全國各行省。主要宮殿樓閣和官署、宮學建在宮城內。宮城建有水晶、大明、鴻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閣,華嚴、乾元等寺廟。宮城內還有泉池穿湧其間,園林特色十分明顯。大安閣是宮城內最主要的建築,也是上都城的象征。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開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閣的材料所築成,建於1266年。皇城在全城的東南角,城牆外砌磚石,寺廟、國學和部分大型建築在皇城內。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頂大帳“棕毛殿”的建築所在。城外東、南、西有關廂,其范圍很大,建築遺跡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鋪工匠倉庫主要集中在關廂地帶。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內更繁華,流動人口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之多,城區方圓數十公裡。城西還有離宮西內,周圍十裡,建築以行宮和營帳為主。還有一處方圓25公裡的大御花園,北郊則有很多寺廟、宮觀等建築。
成吉思汗
元上都按離宮設計,有很強的園囿性,並極注意防御和對宮城的防護。把居民區設在城外,突出了此城整體的宮殿性質。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登上蒙古大汗國寶座。隨後,蒙哥命令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於是立足金蓮川,廣招天下名士俊傑,建立了蒙元史上著名的“金蓮川幕府”。凡戰功卓著、滿腹經綸、精通治國之術者,紛紛集於帳下。從此形成了忽必烈總理漢地軍國事務兼有文韬武略的人才庫、智囊團,為忽必烈邁向帝位、治國安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56年忽必烈奉蒙哥汗旨意,命劉秉忠“於嶺北灤水之陽,築城堡,營宮室”。劉秉忠勘址金蓮川大城背靠山巒,南臨灤河,歷時三年建成,初名“開平”,是座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草原都城,也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於一身。
1259年,蒙哥汗率軍伐宋,卒於四川釣魚山,忽必烈果斷地與南宋議和,從鄂州前線北撤。次年三月,忽必烈以開平為根據地,聯絡蒙古各宗王。十月,忽必烈於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隨即,率軍北上,奪取都城和林,迫使阿裡不哥下野西退。開平自此升為府,一躍為首都,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開平奠定了忽必烈取得汗位、建立元朝大帝國的宏偉基業,名垂青史。蒙元史的發展,從此步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1263年,經擴建改造的開平正式加號為上都,設上都總管府。次年,改燕京為中都。1267年,又在中都東北建新城。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自此,元朝實行兩都制,大都為首都,上都為夏都。又名上京,灤京,灤都。每年夏歷二、三月至八、九月,皇帝及隨行大臣、官員等有半年時間在這裡避暑理政。元朝的主要機構在上都均有分衙或下屬官署,上都仍是全國重要的政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