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鄖陽府學宮大成殿
日期:2016/12/14 12:51:3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大成殿外觀
大成殿內部
鄖縣明代府學宮大成殿始建於600多年前的明洪武年,明成化十二年設府為府學,明清兩代多次重修。抗日戰爭時期為國立湖北中學,湖北省聯合中學鄖陽分校,湖北省立第八高級中學。2002年,大成殿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類似木質結構的大成殿全國僅存兩處。
11月27日,因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鄖縣明代府學宮大成殿及整體古建築群復建工程在漢江南岸的鄖陽島正式動工。
在鄖縣城關鎮老城鄖陽汽車改裝廠內坐落著一座明清學府鄖陽府學宮,系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僅存府學宮的主要建築大成殿。
2011年年底,記者在鄖陽漢江大橋北岸橋下看到,由於年代久遠,建築物房頂的瓦上已長滿了青苔及各種草,斷檩殘瓦,破敗不堪。檐下四周斗拱支撐,昂雕龍頭,花卉裝飾,花欄雕柱,仍然顯得雄偉壯麗。其灰瓦飛檐,雕梁畫棟,渾厚古樸,莊重典雅,仍然烘托出明清學府的肅穆氣氛,雖歷經幾百年風雨侵蝕,猶如一個滄桑的老者,卻仍保持了獨特的建築風格,其結構、工藝、造型、創意、材質等,無不顯示出明清兩代工匠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准。就在大成殿背後的一棟房屋牆上鑲著幾塊碑記,碑上記述了數次維修府學宮的情況。
本月初,記者再次來到現場時發現,這座大成殿已夷為平地。住在附近67歲的胡大爺告訴記者,1965年,他去當兵的前一天晚上,就住在大成殿內,殿內雕梁挺拔,巍峨莊嚴。屋脊以一層綠色琉璃瓦為裝飾線,上下以青磚相壓,南北脊頭各飾龍鳳圖案,栩栩如生。四角飛檐氣派,上懸鐘,風雨中鐘聲悅耳,兼有警示功用,檐木與木架結為一體。
根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規劃,丹江口水庫壩址加高後,水庫正常蓄水位將從現在的157米提高到170米,淹沒范圍將擴大到300平方公裡。據統計,庫區十堰范圍內有210處文物,地下文物176處,地上文物34處,其中鄖縣范圍內文物106處,地上文物5處,地下文物101處。而這座大成殿就是地上文物之一,需要搶救保護。
是全省現存惟一府學宮
據《鄖縣志》載,大成殿,又稱府學宮、文廟,是明代設立鄖陽府時修建的一座府學宮殿,保存的文廟和大成殿(當時的試殿)有房26間,石碑6塊。此殿為磚木結構,屋面、屋脊和四挑屋檐均使用綠釉筒瓦。1985年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省人民政府定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鄖陽府學宮大成殿海拔高度164米,坐落在漢水河邊的坡地上,南依漢水,西鄰209國道,東北接廠區和民居。據史料記載,大成殿曾為鄖縣的縣學宮,後鄖縣升為鄖陽府後,該學宮也同時升為鄖陽府學宮。當時的建築面積較大,約有8萬平方米,建築結構為東西向建築,是一個大規模的建築群,僅僅有名字記載的建築就達21棟,是綜合型的府學宮,既具有教育管理職能,又具有孔廟性質,還有學校的職能。當時的鄖陽府兼管六縣一市,因此,這裡還是培養高級知識分子和進行科舉考試選拔的重要之地,既有諸生號捨,又有藏書樓。而現存的大成殿僅僅是當時鄖陽府學宮的一部分,即當時的文廟,僅留存主殿7間和南便門3間。
“鄖陽府在明代歷史上是重要的一筆,鄖陽府的建制只有250年的歷史,但是鄖陽府的歷史除了史料記載外,目前尚無其它實物證明,而這一座鄖陽府學宮則是證明鄖陽府存在的惟一有效實物載體。不僅如此,它還是鄖陽作為鄂豫陝三邊地區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的實證,對於研究明清兩朝鄖陽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建築藝術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鄖縣文物局局長周興明稱,目前全國文廟留存甚少,而山東的曲阜孔廟是皇家文廟,當今留存大量的都是縣級文廟,府級文廟在全國幾乎沒有,湖北省僅此一家。這座府學宮因此具有較高的史學研究價值,雖然歷經幾百年的歷史,但仍能看出其明代官式建築風格,更展示出了鄖陽這一兼及南北、富有豐富藝術內涵的建築形式。鄖陽府學宮可謂規模巨大,形制奇特,全國罕見。
推薦閱讀:
洛陽吉利區萬佛山石窟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忠義藏山
海南文昌孔廟
廣東化州孔廟
大成殿屋頂
大成殿屋脊圖案
大成殿內部木頭上的圖案
雖然封建時代的統治者辦學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而培養人才、昭示政績、粉飾太平,但大成殿作為明清兩代的府學,客觀上為明清兩代培養了大批官宦士賢,為普及知識、教化民俗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清兩代鄖陽、荊襄、陝南、豫西廣大地區的莘莘學子都匯聚於大成殿科考,以求取得功名,大批士子學者十年寒窗在大成殿求得認可。由《鄖縣志》可考證,明清多次修繕府學堂,碑記雖只有官宦鄉紳,但數千民眾捐錢出力是一定的,大成殿建築本身和十余塊勸捐修復學宮記碑,對於研究明清兩代的教育史提供了極有力的實物佐證,它是我省現保存最完好的府學宮,因而對研究明清兩代教育史也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另據史料記載,大成殿是一個完整的府級學宮建築,以大成殿為中心,有前殿、後殿、大殿(即大成殿),東西有庑,西北角有儒學齋、儒學堂等,有長廊同大殿相連,後殿中為明倫堂,左右為教谕訓道署。大殿內有五個神龛,中供孔子,兩旁為四配(顏四、孔伋、曾參、孟子)、十二哲(闵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孫師、朱熹)。東庑供奉先賢40人,先儒31人,西庑供奉先賢39人,先儒28人,現僅存大成殿。
大成殿建築面積642.5平方米,房屋7間,面闊36.3米,進深17.7米,高12米,建築闊7間,深3間之中以8根4排木柱為支撐,木柱高7米,直徑0.55米左右不等。東西木柱上部以橫木相連,成“山”字形木架,為三架梁,南北木柱以木檩相接,為9檩8列架,木檩上置寬型木橼,又置小塊簿磚,再以半圓長型灰瓦蓋面,四方屋面相同,屬典型完整的框架結構,正東正西朝向建築。每間前後牆置雕花窗棂,大殿以長條青石為基牆,成台階,美觀與防潮兼備,龐大的木架結構渾然一體。整個建築莊重典雅,建築工藝令人歎為觀止,建築風格獨特。
府學宮歷經數次重修
有史料記載,鄖陽府學宮舊為鄖鄉縣學,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知縣馬伯庚創建。成化二年(1466年)知縣戴琰重修,成化十二年(1476年)設府為府學。
鄖陽府歷代官員都十分重視學校教育,府學宮因此也經常得到維修。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府余蓋維修之。弘治二年(1489年)和弘治十四年(1501年),都御史戴珊、王鑒之崇其體制,先後會同知府等人,加以維修,並設樂器、祭器等,規模一新。正德年間進行了兩次重修。嘉靖三年(1524年)撫治章拯移建府治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知府黎堯勳改置府治西。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撫治章煥又“改拓鄖學風水”,經其後任吳桂芳完工。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撫治章煥改建城東門外,是年城東北一帶開築城垣,遂環學宮於內,即今府學宮。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撫治劉秉仁重葺有記,萬歷年間(1573—1620)撫治裴應章重修。嘉靖年間,鄖陽府學宮有過三次移建,先後遷於城北、城西、城東。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撫治張尚重修有記,康熙二十二年(1673年)知府楊廷耀重修有記,後知府張文星、黃昆、王瀚、守道魯之裕相繼增修。乾隆七年(1742年)知府陳緯與副將高瀚重建,乾隆四十六年(1787年)知府曾恆德與副將馬定真修理周圍牆垣,嘉慶元年(1796年)知府王正常與鄖縣知縣葉治、府教授熊堂、訓道唐承中暨紳士張钫等重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知府胡允林與鄖縣知縣陳子饬暨邑紳朱爛章等勸捐重修丹墀,下建刻至聖贊,四配贊碑亭二座。
由《鄖縣志》記載可看出,保留下來的大成殿,從建築前身考,距今600多年,作為府學距今530年,其建築本身距今449年,明代多次重修,清代多次重修,解放前的最後一次重修是在1948年。為了保護這一古建築,2002年,鄖縣縣政府曾撥出專款,鄖縣博物館也自籌資金對其進行了新近一次維修。
抗戰時期,大成殿先後為國立湖北中學,湖北省聯合中學鄖陽分校,湖北省立第八高級中學校址。解放後,大成殿被辟為鄖陽軍教館,遂被改造為禮堂和會議廳。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建鄖陽改裝廠,連同土地被整體劃撥給鄖陽汽車改裝廠,《文物法》頒布後,幾經協調,權屬歸為鄖縣人民政府,由鄖陽博物館負責管理。
2004年鄖縣府學宮被確定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搬遷保護項目。今年5月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鄖縣府學宮進行一個多月的勘測發掘,基本上弄清了其整體規劃、設計、建築布局,並成功完成拆遷工作。今年11月27日,鄖縣府學宮古建築群整體復建工程開始動工,不久的將來將全部坐落到漢江南岸的鄖陽島上。
推薦閱讀:
洛陽吉利區萬佛山石窟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忠義藏山
海南文昌孔廟
廣東化州孔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