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首山清風寺
日期:2016/12/14 12:53:2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遼寧境內的千朵蓮花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之一,每當梨花盛開的季節,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而位於千山山脈北端的千山之首——首山卻游人稀少。特別是建於明隆慶年間的首山古剎清風寺就更鮮為人知了。
清風寺,始建於明隆慶五年(1571年),初建規模不大,後經清乾隆、道光、特別是鹹豐十年大規模修整與擴建後,“佛殿僧房山間小廟僧塔無不整理莊嚴”……“聽樵唱之仙歌,登寶剎拜如來無不覺悚然起敬”。可謂氣勢軒昂、肅穆莊嚴,曾為明清兩代遼陽八景之一,被譽為遼東大觀,享有山海關外第一寺之美稱。
清風寺興建歷史
據首山《清風寺碑記》載“寶山古剎群焉效靈仙峪惟茲遼郡接壤。留都距城西南十馀裡有清風寺,地址清高峰巒秀挺,建自前明隆慶末。”首山是通往遼東半島的交通要道,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明代修築墩台俗稱首山斗,在軍事防御上發揮很大作用。《三國志》“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司馬懿東征公孫淵,屯兵首山,避實就虛,直搗襄平……。”襄平是遼東郡的首府,下轄十八個縣,遼金時期在遼陽設立陪都——東京遼陽府,元代的遼陽行中書省管轄東北全境,明為遼東都指揮司的駐地,管轄25個衛2個州。明末曾一度將後金國的國都定鼎遼陽。明朝以前二千年間遼陽一直是開發東北邊陲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的人文底蘊,以字稱幽、久、奇的名山古剎清風寺就建在距遼陽城西南十五裡曲徑幽深、樹木蔥郁的首山南坡。
由於首山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統治者對此極為關注。劉玉衡撰寫《重修碑記》曰:“在隋唐為高句麗故墟,唐貞觀十九年太宗伐高麗駐跸於此……訪其斷碣殘碑迄唐宋元明而遁新之蓋古剎也”。經查史料知,“故”,意為舊有原來的。“墟”,大山也《詩經·庸風定訪中》升坡虛也。以望楚矣(升即登上)。《荀子襄公》君出陽魯山之四門以望魯四郊七國之塘則必有數蓋焉。(數蓋即數處)墟即村落集市。
追根溯源,在公元404年,高句麗廣開土王乘機占據遼東,廢除州郡縣建置,改襄平為遼東城,霸居東北成了中原統治者的心腹之患。於是引發了隋唐兩代數次遠征高句麗的戰火。隋炀帝曾三征皆铩羽而歸。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拓展疆域平滅外夷率師親征登上首山幾經爭戰終收復遼東。由此可見,隋唐時期首山腳下已經有村落和集市,周圍蓋起數處房捨有人、畜活動。因此,在首山之陽隱藏一座古建築群,便成了“隋唐高句麗故墟”。
清風寺建築結構
清風寺建築格局在平面上、布置上、結構上都遵循我國千年傳統定法,明制方式於明隆慶末創建。清代重修,其設計,以前後中軸線為主干、左右交軸線為附屬。該寺坐北朝南,高大的圍牆,門上懸掛“清風寺”匾額。寺院整體布置為入大門便見到高台基(五級階)下,兩旁側立的青綠砂巖石獅二尊;踏上山門,殿堂分布在中軸線上,左右配房、耳室相對稱隨山勢由前至後漸次升高。層層深藏而不露,形成前庭舒廣寬闊,後庭緊密高聳,范圍約6700.80平方米加上北面高台558.40平方米,總面積為7259.20平方米。建築格局寺分上下兩院,三層殿以山門、正殿、後殿為主,又別建東西跨院。由於依山而建呈前低後高階梯式建築群。前後兩院方向西南,面積為2638平方米。正殿三間(一明兩側)為明代主體建築,四坡五脊歇山式,長11.90米,寬8米,台基高1.20米有五級台階,以木架為主“梁柱式建築結構”,單檐屋頂戗脊上,戗獸有跑獸,梁頭有套獸做成蔴葉頭形、斗拱連接處,飾以精美的蓮花彩繪,頂部華麗高雅的藻井、東西牆壁飾嵌大型壁畫寬22米,進深7.6米,此殿台基高於其他台基,系青磚青瓦砌築。殿內設有木刻明器2套,木制神台2個,大理石屏1個,匾5個,楹聯4副,經卷1批。三尊較大泥塑佛像、二站一坐,坐者金身,須彌座,後有佛靠一扇,兩旁站像為彩繪泥塑。較小的佛像、銅像九尊,木雕像九尊,泥塑像一尊,石刻像一尊。其佛像神態自然莊重庇佑群生多福。明間為對開棂格門,三組六扇兩次間對開四扇棂格窗、台明約高一米踏步五級。殿前東西各有配房三間,殿左右有配殿各二間,硬山式屋頂、單檐、廊心牆上雕飾山水花鳥等。明間是四扇對開的棂格窗,次間棂格窗上下開啟檐柱、仿、椽皆有彩畫。東西配殿辟有角門,直通狐仙堂後殿。後殿三間,長11.8米,寬8米,有台階19級西有跨院。硬山式屋頂檐柱石,柱高2.5米,廊心牆上刻鹹豐七年重修碑記等立碑六甬,乾隆二年一塊乾隆四十四年半園碑首李绶撰文一塊,道光五年一塊,鹹豐七年一塊,鹹豐十年方形壁碑一塊。
山門三間,一明兩暗,寬2l米,進深7.1米為單檐硬山式,硬山式屋頂垂脊前裝有戗獸及走獸,前檐柱下墊鼓形石柱礎明間為對開板門抱廈框前鑲裝抱鼓石一對,兩側次間石雕卷草放的方形園孔窗、山門,前台階五級,台明高0.6米,後高0.12米。
整個建築為傳統古式建築,院落組織由山門前殿、後殿、配殿、配廂、周屋及圍牆還有僧塔組成寺院,全部建築之術,登高俯視鳥瞰階基及踏道石獅、碑碣、須彌座、屋頂瓦飾盡收眼底,仿佛在欣賞古代能工巧匠的傑作而歷歷如繪。
《明史·穆宗本紀》評述隆慶帝治績言:“穆宗在位六載、端拱寡營躬行儉約、內飨省巨萬許俺答封貢減賦息民、邊陲寧谧,繼體守文可稱令主矣。”穆宗皇帝的歷史地位不作評價,但隆慶末,社會安定,內帑豐盈、百姓安居亦為建築首山古剎清風寺奠定了政治和經濟基礎。
清風寺內古剎鐘聲、香煙燎繞,缽魚清響眾僧頌佛一片靜谧安祥之井象。唐太宗曾駐跸於此更名為駐跸山,乾隆皇帝御駕於此地。清風寺名聲遠揚,鹹豐年間又大力整修更加莊嚴雄偉,使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契合有妙然天成之巧。在清朝初年天津禅師面壁數載園寂於此,此後屢著靈異,因此塑其像於佛案兩側供奉香火、香花。來朝拜進香、許願還願的人絡繹不絕、雲游僧侶你來我往游客不斷。“自道光重修歷今三十余年風剝而蝕殿宇摧殘無復從前之巍壯”寺殘破不堪。於是鹹豐十年三月首山附近四屯鄉長都從人力、物力上支援,為人正直、慷慨豪爽的梁國玺(號半農)為督工,於1850年3月15興工至7月15竣工,將三十四間大小廟宇修茸一新,並改修兩廊聘請名師,在此興辦教育。為留作紀念,他在正殿後面栽植了一棵北方稀有的白皮松。樹形高大,樹葉呈片狀,駁落後顯露出粉白色內皮十分淡雅、葉三針一束,粗硬而有光澤、球果呈卵狀上端有鈍光屬歎內罕見據碑刻,可知樹令已有二百年歷史,異常神奇。在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日俄首山之戰,舉世聞名,日俄雙方布兵37萬,排列大炮一千多尊,炮彈無數把首山炸成不毛之地,巖石變成碣色,五百多千年古松全部炸得一顆沒剩。但整個清風寺的古建築群片瓦無損,院內的白皮松竟將寺中癱僧融福的病也治好了。原來,寧靜的首山突然響起炮聲震天動地,半身不遂,說話不清的融福見別人都紛紛躲避,他急得說不出話,自己就滾到地上,左滾右爬才到白皮松下,他伸手抓住白皮松頓覺身上輕松,腿上有勁一點一點站起來了,阿彌陀佛……能說話了。他走到山門前一看,三天前的青山綠水不見了,到處燃著烈火,首山腳下死屍如山。田野變成焦土,可寺院一顆炮彈也沒落下。後來清風寺的白皮松能治病的事傳出後,上山剝皮治病的人紛紛前來,結果一顆罕見的珍稀大樹被活活剝死。幾年後在後山石隙中又發現兩株幼苗,被移栽到寺中正殿前,現已長成當年的老樹遺風范,近百年來,凡到寺中梵看游覽的人無不稱奇。
寺內古鐘一口,經考證為乾隆年間鑄造。按傳統佛教寺廟都立有古鐘且鐘的周身鑄有經文,字跡蒼勁觀之古樸典雅。寺院內鐘分“梵鐘”與“喚鐘”兩種,梵鐘高與直徑,通常都在1.5米和0.6米以上懸掛於鐘樓之中,用於召喚集僧眾及朝報時。梵鐘上部多雕有蒲牢,名稱釣手,下部均有相對的二座蓮花狀童座。敲鐘意在告知僧眾初夜坐禅或進入佛堂的時間。“喚鐘”高通常只有60-80厘米吊在佛殿一隅,用以告之法會等行事的開始。據考清風寺這口鐘於“文化大革命”移至大隊。
元代喇嘛教大倡,覆缽式喇嘛廟和喇嘛塔隨之應運而生,清風寺“山間小廟僧塔”便在這時產生,清初喇嘛教占重要地位,其塔以覆缽式為典型。清風寺建的喇嘛塔屬密檐實心磚砌、塔身不高,影響亦小,只是喇嘛教大興的表現,因年久失修早已折毀,為多人年不知,但碑刻上有記載。
首山東坡,半坡間有古剎一座名觀音閣。始建年代無考,只知重建於明朝天順五年(公元1416年)。閣後有一株奇特的大桃樹,桃子特別大而無桃核皺紋,人稱仙桃。於光緒三十四年枯死。而寺廟也經不住時代的變化,戰爭之毀壞和自然界風霜雨雪的破壞日已頹圯,遺址猶在。
在寺的北面有一片平整的巖石,上面有一個手印和一處側坐的印痕,俗稱“首山擎月”和“將軍石”。還有人說:“後山有仙人采樵唱著山歌悠揚動聽,從不見人,名曰“首山樵唱”。在榮山坡巖石陡峻樹木稀少,每逢天隆大雨時,匯積的雨水便從山溝峽谷中傾瀉下來形成飛瀑,碰擊懸崖峭壁浪花飛濺蔚為奇觀。明代詩人韓承訓詠《首峰泉瀑》
首山地抱自逶迤,遠望昂頭似建旂。
台號青雲來不定,泉飛白水去如斯。
因知魏將連營處,並憶唐王駐跸時。
惟有名城今異舊,中原棄地使人疑。
這首詩音形意融地再現了山青水秀的畫面。唐太宗征高句麗時曾在山南清風寺中駐跸,並留有詩句“駐跸俯丸都、停觀妖氛滅”。因此,首山即是駐跸山。
秀麗的山色與雄偉的建築,加名勝古跡使歷代帝王及文人墨客前來尋古探幽,賞花吟詩,史籍所載不勝列舉,他們將此地作為勝景觀賞梨花,《遼陽縣志》載:乾隆四十二年,全國文人敬仰的遼東才子王爾烈,伴駕乾隆皇帝來到首山清風寺,寺內主持大喜。極力懇請聖上與王爾烈為千古留名留字以示後人。只見王爾烈手捋胡須,眼望首山奇秀風光、面前巍峨壯觀的古寺,略加思索,提筆運氣一揮而蹴“遵大路以仰瞻高山卓爾、叩禅關而徐步御風冷然”。遵勁而流暢的大字躍然紙上,眾僧驚贊不已。主持當即決定將此楹聯做為山門對聯,見王大人興致正高,又請賜匾額,王爾烈欣然應允“昙花香遠”四個大字,數百年來,一直掛於寺內西偏殿上,直至今日讓人一見亦大飽眼福。乾隆皇帝此刻詩興大發,龍袖一晚懸案而書“駐跸山前時有清風吹濁世,青雲台畔常得落日照迷津”。方丈是個飽讀詩書的高僧,看到皇帝的御筆,驚歎得不知所措,深深歎服這位高祖皇帝,即使在深山古剎閒情逸致之間仍沁透出作為一國之君而獨有的遠見與治國教化之功。從字裡行間展示出作為皇帝才可具備的雄才大略與博大胸襟。
王爾烈這副對聯意境優美,字句之間透雲了深厚的文學功力,展示了大自然固有之美的內涵,純屬於描寫出首山清風寺的過程及所見,其大意是順著山前大道來仰視美麗的首山,爾後則是進山門,漫步於古剎之間。高度的濃縮、形象的描述,確切的體現出高雅的情趣與美的意境。
高宗皇帝的思想與文人的思想在這裡就不相同了。乾隆寫道“駐跸山前時有清風吹濁世,青雲台畔常將落日照迷津,”在清朝以前的二千多年間,遼陽一直是我國東北地區最早形成的都邑重鎮,成為開發東北邊陲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從中華自有生民以來,遼陽就是“天子之邦”先民們在這塊富饒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用辛勤的汗水開發建設祖國邊疆始,直到努爾哈赤定都遼陽的這段歷史長河裡,遼陽是兵家必爭之地。唐貞觀十九年太宗伐高麗駐跸於此遂更其名為駐跸山”。高宗皇帝對這些歷史自然相當清楚,況且他對歷史上有作為的帝王了如指掌。並以英明聖主自诩之,在這裡他認為凡是平定外夷之侵略,即為正義之舉,視為一般清風。而入侵之敵則為濁世之患水,因此乾隆也是觸景生情,寫出這政治性較強的作品。正殿匾額大書“秦夢漢黨”四字,數百年來一直被游人觀賞。
故壘遺蹤至今有可考、有不可考。史籍略而不言,其片言只字未能祥述;散見群書又無圖證;參考歷史檔案,內容甚少,難免有不實之處。惟青山如故,碑記不虛,名山寶剎,依然屹立。1988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省、市、縣三級政府投巨資再次重修,歷時二年修茸一新,首山占剎清風寺仍以它那雄偉古樸身姿,屹立在首山腳下,成為旅游勝地,名山古剎、清風冷然,以嶄新的姿態,迎接國內外游客。
推薦閱讀:
阜新瑞應寺
阜新聖經寺
千年菩薩像重現濟南舜井街
明朝皇室難道也會用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