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永樂奇觀
日期:2016/12/14 13:04:2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堪稱典型而又獨具特色
位於芮城縣的永樂宮被稱為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包含了多重奇跡:建築奇,這座元代建築年代久遠,規制典范,其格局設計堪稱宗教建築的典范;畫奇,講中國的美術史,無論何人編著的何種教材,永樂宮的壁畫絕對是一個重要的內容;保護的奇跡,新中國建立之初,政府用了整整6年的時間,把永樂宮整體搬遷,成為世界文物保護歷史上的一個創造性的奇跡。1961年,永樂宮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9月中旬,記者從運城市區跨越中條山天險來到永樂宮,聽著導游的精彩解說,在同行者的接連驚歎中,緩緩行走青石灰磚間,領略了奇跡。
永樂宮大名叫“大純陽萬壽宮”,因原建於芮城縣黃河岸邊的永樂鎮,所以得了“永樂宮”這個小名。新中國建設三門峽水庫時,為了避免這一國之瑰寶淹沒在黃河水下,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安排,永樂宮被整體搬遷到芮城縣城正北方龍泉村東。
雖是中秋之時,位於中條山之陽的芮城氣溫如同夏日一般炙熱,新近建成的永樂宮外的廣場鮮花盛開,顏色耀眼。廣場北沿就是永樂宮的山門,漆色嶄新,和水泥、大理石為主料的廣場一樣。跨入大門的那一刻,隨行的導游介紹,其實永樂宮現在的山門還是一個清代的建築,不過並非原配,而是從別處搬來的。永樂宮真正的大門,則是進入院內看到的第一座元代古建築——龍虎殿。
站在山門的台階上看去,永樂宮展現真容,簡潔端莊之風撲面而來。據導游介紹,整個永樂宮古建築群呈典型的中軸對稱格局,龍虎殿及之北的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四座高大的元代殿宇,全部位於中軸線上,殿堂位於正中位置,而其獨特之處在於,正殿東西兩面沒有一般中國古建築通常的配殿或者廂房等附屬,也就是除正殿而外別無他物,顯得敞亮通透,這種建築風格自有一種道家思想。
自南向北,各建築物依次排列一線,再用圍牆圍成一個長方形的中心院落,其他建築在中心院落以外,另建一道圍牆,主次有序,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建築風格,疏朗明快的布局特色第一眼看去就顯露無遺。
龍虎殿的建造模式是晉南廟宇的典型形式,平常時日為山門通道,而在有慶典活動比如廟會日,該處台階上搭上木板,正面的大門一關,就可以成為唱戲用的戲台。
永樂宮建築群居於平地,但是四座殿堂全部建於高台之上,如同一座座閣樓,整個建築群因此層次感很強。各殿的主次位置在高台的高度上顯示分明,第二座殿堂為三清殿,是供道教最高神的神堂,也是永樂宮的主殿,肉眼目測,其座下台基明顯比其他三殿高大。
格局設計實為宗教建築典范
永樂宮總占地127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86800平方米。
永樂宮中規格最高的建築是三清殿,又稱無極殿,屋脊上的鸱獸差不多高達3公尺。單看外形,這個主殿已很夠氣派。門楣上方掛著一方“無極之殿”的雄偉匾額。據介紹,此匾為元代實物,珍貴自不可言。一踏進殿內,眼前漆黑一片,原來為了使壁畫免受光線侵蝕,所有窗戶都以深色的布簾遮著。殿外斗拱粗大,層疊交錯,雕飾簡潔。殿內三清塑像居中偏後而立,塑像正好位於兩根廳柱之間,三尊塑像中,中間為玉清元始天尊、東為上清靈寶天尊、西為太清道德天尊。道教認為,三清皆是元始天尊的化身。
三清殿面闊進深,而廳柱很少。據介紹,我國早期的大型廳堂建築一般內柱縱橫成行,整齊均勻排列,俗稱“滿堂柱”。到宋遼時期,建築物理學趨於發達,興起移柱法和減柱法,就是常將若干內柱移位或減少,以增加建築室內空間。三清殿即采用了減柱造,室內因此開闊舒適。
記者查找資料時,看到有張延、周海軍兩位現代專家寫的一篇《中國古代建築空間格局和像設關系初探》的文章,其副題即為“以永樂宮三清殿為例”,該文探討了減柱法的應用給宗教場所室內空間功能劃分帶來的便利,特別是柱子的合適安排讓塑像的位置以及對宗教膜拜功能得以充分體現。可見,三清殿不僅僅是我國元代建築的珍貴遺存,其格局設計也堪稱宗教建築的典范。
三清殿之北的純陽殿、重陽殿分別為供奉呂洞賓和全真教開創人王重陽的場所,均為元代古建典型的簡潔風格。
推薦閱讀:
文昌數百年古宅“九牧堂”
陝西米脂窯洞古城 千年風華雄姿猶在
紹興書聖歸隱地 華堂村
南北古民居各具風格
推薦閱讀:
文昌數百年古宅“九牧堂”
陝西米脂窯洞古城 千年風華雄姿猶在
紹興書聖歸隱地 華堂村
南北古民居各具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