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蜚聲海內外的隴西“李家龍宮”

蜚聲海內外的隴西“李家龍宮”

日期:2016/12/14 13:13:4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隴西是海內外數以億計的李氏後裔尋根祭祖的聖地,而李家龍宮作為這個聖地最為直接的載體,數百年來一直是李氏族人膜拜的中心。李家龍宮亦稱李氏宗祠,始建於唐初期公元627年,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位於隴西縣城北關廟兒巷,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隴西縣旅游局副局長馬雲飛介紹,李家龍宮是天下李氏族人祭祀先祖的宗祠,是研究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跡的重要載體和標志性建築之一,是隴西唯一保存下來的一處古建築群,也是開發隴西旅游產業的重點依托載體。

    1、唐時隴上最興盛之地

    李家龍宮始建於唐初,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史料記載,唐朝貞觀年間,隴西已成為絲綢南路的名城重鎮之一,唐天子重視在李氏的發祥、繁衍、遷播之地的隴西建立宗祠,意在光顯祖宗、威鎮遠方之意,欽准當地官員經數千能工巧匠用三年零三個月時間的苦心營造終於完成。李家龍宮座北朝南,東西長600米,南北寬440米,建築面積25萬平方米,占整個縣城的三分之一。“高聳的殿宇和紅色宮牆,象征與日月同輝。而巍然屹立的南大門上,高懸唐太宗御筆親書的“李家龍宮”四個大字。後人形容為“遒勁凝重,神采飛揚”。

    馬雲飛副局長告訴記者,古代建築中能“稱宮者,不但規模大,且規格也高於寺廟”,宮內建築分前、中、後三組,樓閣林立,殿堂巍峨,環境肅穆,頗為壯觀。龍宮主殿屋脊上安放九獸(龍、鳳、獅子、天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和引什),在封建等級制度下,只有皇宮和太和殿安放十獸,李家龍宮的地位由此可見。龍宮建築物上大大小小一千八百九十九條雕龍,象征“十八子李”根深葉茂。主祭堂落在十八級台階上,高懸“隴西堂”巨額金匾,堂內供奉著三皇五帝、皋陶、李利貞、李耳、李昙、李斯、李信、李日高、李廣等李氏先祖牌位和唐高祖李淵的畫像;側牆高懸《大唐疆域圖》,李氏的達官顯貴和各地的李氏後裔前來祭祀祖先,朝廷文武百官亦頻頻巡視,隴西一時成為西陲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唐王朝末期,社會動蕩,民族交融,隴西李氏大舉渡江南遷,遍布各地,李家龍宮遭毀,變成一片廢墟。至今遺址方圓一百多畝地下一片瓦礫,有的地方竟厚達十米,當地人稱為“瓦碴坡”。

    2、香火旺盛的“北極宮”

    宋朝時期修復了部分建築,亦因戰火遭毀,元代建築僅保存一座,名曰戍邊樓。唐末數度遭毀,變成一片廢墟。宋、元時期修復了部分建築,亦因戰火遭毀。明萬歷五年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籌資重建。明建李家龍宮總體建築體式分為“前五樓”、“後五山”和“中部祭祀區”,外圍建築有北天第一門(俗稱頭天門)、北天第二門、北天第三門。

    明萬歷五年時任隴西知縣的山東臨邑人李汝相倡導籌資,重建李家龍宮,由於大唐盛世已衰,只在原李家龍宮的舊址北面恢復了龍宮部分建築——亦稱“北極宮”。其總體建築體式是“前五樓”、“後五山”和“中部祭祀區”。前部建有戲台和五座樓及大小殿閣建築群,院中蒼松翠柏,肅穆幽靜,謂之“前五樓”。中部建有主祭堂建築群,主殿及兩側殿均飛檐翹角,群龍盤脊。殿中供奉道教始祖李耳、呂仙祖純陽真人李瓊(呂洞賓)、隴西房始祖李崇、李府仙祖真人李白、托塔李天王(毗沙門天王)李靖、梨園祖師爺唐明皇、濟公菩薩李修緣、李仙翁鐵拐真人李玄和中壇元帥哪吒太子爺李羅車等李氏先祖,每到初一、十五人潮湧動,香火甚旺。後部為後花園,有五座人工堆成的假山,分別名曰普賢崖、文殊嶺、白衣巖、接引山、太乙峰。每座山上都建有風格各異的亭台樓閣,內有塑像,掩映在綠蔭叢中。北極池微波漣漪,游魚戲水,琪花瑤草,點綴其中,此謂之“後五山”。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甘州副將米喇印、丁國棟起義,“反清復明”,率軍壓境,直逼鞏昌(今隴西縣城),進入東、西、北三郭,攻城70余日未克。清政府派兵援救,米喇印敗退時,李家龍宮遭到火燒,北天第一門牌坊留存。康熙元年重建,康熙三十七年呂培高任知縣時,在“北天第一門”上懸有“仰彌高”豎匾額,同治五年隴西城陷,李家龍宮再遭劫難。清末及民國初年又陸續增建維修一新,規模雖遠不如前,卻也山水相依,樓殿參差,別有天地。人們常稱“北極宮”,香火甚旺。

    3、隴西郡望與“隴西堂”堂號

    “郡望”指魏晉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世族,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人所仰望(《辭海·郡望》)。李世民登基後,下诏天下欽定李姓郡望為隴西,所以南宋鄭樵輯《通志》時,便在李氏源流的結語中說:“故言李者稱隴西”。台北出版的《李氏源流》一書中稱:“李氏族繁衍布於四方,人口之多,為各姓氏族之冠,且吾族源出於一,凡吾國各地,所有李姓無不冠‘隴西郡’三字,足證李氏家族肇始於隴西,源出於同血系,殆無疑義”。由此看來,世界各地均認為李氏的“根”在隴西,共尊“隴西”為郡望,“隴西堂”為堂號。隴西作為一個宗族的共同標識和世代相襲的郡望,其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地域的名稱,而成為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現象,無怪乎散居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對“隴西”二字懷有如此深切的親情。

    由於戰亂、災害、遷調、貶谪、游學、經商、避仇等多種原因,李姓人曾頻繁地遷徙,從中原向四面八方流動。先從隴西遷往陝西、河北、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唐朝末期,大部分李氏渡江南遷到福建,再由福建寧化石壁遷徙到廣東、浙江、江西等地,其中相當數量的遠涉重洋遷到海外,幾乎遍布全世界。李氏南遷的始祖就是宋朝的李火德,是閩西南和南方隴西李氏一大宗系,其後裔名人輩出。火德公八世孫李崇誠,任明淵閣大學士,十七世孫李光地任清朝宰相,二十三世孫李嘉誠為海外華人首富,二十六世孫李登輝是原台灣國民黨主席,二十八世孫李光耀是新加坡前總理。李火德後裔遍布海內外,不僅福建、廣東、浙江、香港、台灣等地的李氏家族多是其後裔,甚至遠在美國、泰國、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亞、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緬甸、新加坡及歐洲各國的華僑李氏,也不少是其裔孫。據1990年7月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李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7.9%,全世界累計超過一個億,為中國第一大姓。

    4、獨特的文化旅游產業鏈條

    解放後龍宮改造成學校,殿宇上的椽檩修建了教室,龍宮的大樹被做成了桌椅板凳,只留下西北角的四座建築和後花園的部分樹木,其他絕大多數殿宇樓閣均遭人為拆除或改造,三座假山夷為平地。1985年隴西縣人民政府宣布李家龍宮、北天第一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以來,縣旅游局多方籌措資金,對其進行了維護保護,付出了大量心血,2006年正式向游人開放。

    當地導游告訴我們,龍宮主殿屋脊正中為子牙樓,關於子牙樓的說法,在《封神榜》一書最後的結局中有記錄:傳說姜子牙在封神的時候,每一位神各得其位,當他把所有的神位都封完以後,他發現自己卻沒有了神位,即便如此,他有管眾神的神鞭,所以姜子牙一下子跳到殿頂,被稱為“塑塔神”,也就是在房子上塑塔位,是神上之神。其門上有副楹聯:“師兄莫要心寒,苦心萬古流傳”,背面同樣有一副楹聯:“三星旺北斗,十星造祚功”。兩邊分別是鳳踩牡丹、龍戲蓮花、龍鳳呈祥,再兩邊為登天龍和游龍,登天龍的爪子朝上,是等級最高的龍,寓意為“鳳踩牡丹龍戲蓮,龍登寶殿臣舉賢”。南北兩側殿脊上是兩組不同風格的雕飾物,中間為獅子馱寶瓶,兩邊為鴿子與鶴。獅子馱寶瓶為招財進寶之意,鴿子意為傳遞佳音的使者,鶴為益壽延年之意。屋脊上雕飾物的意思是“國運亨通,財寶永進,佳音常傳,江山永固”。北側殿的殿角上是龍之三子朝鳳,它平生好險,一般在殿角最險處,南側殿的殿角上是龍的九子嗤吻,他平生好吞,大家看到他吞在殿角上。關於屋脊上的雕飾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黃道霞曾來李家龍宮時經過專門研究和考證後指出,此類磚雕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最為有名,一個是秦朝,一個是北宋,李家龍宮的磚雕出自北宋,磚雕的工藝分為兩種,一種是镂空,另一種浮雕。镂空的工藝復雜,浮雕的工藝簡單,龍宮的磚雕屬於镂空磚雕,材質優良,工藝精美,經千年歲月的洗禮仍未變形,完好如初,且正面和背面的造型不同,比如正面看是獅子馱寶瓶,而背面為暗八仙,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考古價值。

    近年來,隴西縣充分依托李氏文化來發展當地文化旅游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旅游產業鏈條。而李家龍宮是隴西李氏文化旅游的龍頭景點,當地官員稱“是凝聚血脈親情、民族感情,激發愛國之情的平台。”2006年,李家龍宮被省委命名為“全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香港李钜能夫婦追念先聖之德,謹懷族人之願,慷慨捐資二十萬元港幣,重建鐘樓鼓樓,鑄銅鐘、置大鼓,2007年10月正式完工,這對於加快修復隴西李氏文化遺址遺跡、開發旅游產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2007年8月8日,由福建航龍置業公司投資13.5億元的隴西李氏文化產業綜合開發項目舉行了隆重的開工奠基儀式,該項目立足於表現大唐文化特色和隴西地域文化,再現盛世繁榮景象。隴西李氏文化綜合產業開發項目位於隴西縣城北關,占地面積約846畝,總投資13.5億元,總建築面積120萬平方米。首期投資3.5億元,主要包括投資1850萬元重修李家龍宮、投資560多萬修建李氏文化博覽館,投資600多萬建設龍宮廣場、龍宮路步行街。擬建集文化、旅游、娛樂、商業、餐飲、博覽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文化商業區。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隴西文化旅游觀光的中心,成為甘肅乃至西北一道靓麗的風景線,進而成為海內外李氏宗親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尋根祭祖和觀光旅游的聖地。

推薦閱讀:

泉州安溪湖頭“相地府衙群”

空中樓台喀什高台民居

待字“深閨”的廣靈古民居

泉州“十佳”古民居蓬萊白頭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