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方孝孺讀書處與三宮殿

方孝孺讀書處與三宮殿

日期:2016/12/14 12:57:1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方孝孺讀書處

   躍龍山的方孝孺讀書處現為縣重點文物保管單位,屋後建有乾坤正氣坊,古今文人雅士常去此處憑吊先賢。

    顧名思義,方孝孺讀書處是紀念方孝孺曾在此讀書,但方孝孺為何在此讀書卻不得而解。最近因編修《寧海儲氏譜志》中找到了出處:讀書處原來與寧海儲氏先祖捐資建造的躍龍山三宮殿直接相關。

    據縣志《儲氏大宗祠譜》記載,寧海儲氏13世祖儲勿初,於元代末年捨地捐建躍龍山三官殿。史載此殿坐北朝南,有大殿、廂房十余間,殿內有一小庵,稱躍麟庵,花草繁茂,景色清幽。勿初妻方氏為明代大儒方孝孺姑母,方與姑母關系密切,小時曾到姑母處讀書。因與方氏聯煙,方遇難被滅十族時,勿初亦遭磨難,被流放開平衛(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戊邊,年邁時又以孫子儲監代祖,才老歸寧海。儲氏祖孫兩代從江南到塞北,艱難困苦可想而知,有幸儲氏積德善報,好男兒志在四方,儲監遇赦後剿匪立功,被授予千兵尋,升指揮佥事,並定居開平,成為開平儲氏始祖。

推薦閱讀:

夏魯寺: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南方絲路上的古驿站:上裡古鎮

“葬在徽州”看徽州風水觀

李根源緣何成文化圈民國“大佬”


    明嘉靖十五年(1635),縣令楊時秀曾將三官殿改建成正學祠,後正學祠遷建城西,復為三官殿。清乾隆十七年(1752),縣人為紀念方孝孺在此讀書,在殿南臨溪處建方正學先生讀書處,後又在讀書處屋後建造乾坤正氣坊等古跡。

    七百多年來,三官殿歷經滄桑,最後毀於上世紀70年代。遺址今重建躍龍門禅寺。最近,寧海儲氏29世後裔、寧海哪意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儲吉旺,有感於先祖的善德,撰寫了《躍龍門禅寺碑記》,記述了三官殿的變遷:

    據儲氏宗譜及縣志記載,寧海儲氏十三世祖勿初公,於元朝末年捐地建三官殿。勿初公妻方氏系明代大儒方孝孺姑母,方小時曾到姑母處讀書。方被滅十族,公亦因與方氏聯煙遭受磨難,流放開平衛戌邊。年邁時又以孫子儲監代祖,才老歸寧海。葬殿右側。所幸公積德善報,儲監戌邊剿賊有功,授千兵尋,升指揮佥事,為開平儲氏始祖。明嘉靖十五年(1536)縣令楊時秀曾將殿改建為方正學祠,後方祠遷建城西,復為三官殿。史載三官殿南向,有大殿、廂房十余間。庭栽花木,景頗清幽。殿內有庵,稱躍麟庵。1950年建國初殿尚完好,1970年後拆除。清乾隆十七年(1752),縣人為紀念方孝孺在此讀書,在殿南建方正學祠先生讀書處。

    三官殿改建為躍龍門禅寺,與當年的建築規模當然不可同日而語。毀於“十年內亂”的乾坤正氣坊在前幾年重建,旁邊還新建了一座涼亭。唯有低短的方孝孺讀書處顯得破敗冷落,如今已關門落鎖,無法參觀瞻仰,這與躍龍山的優美環境反差太大,與寧海突出猛進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反差太大,與方孝孺的大儒身份反差太大。盡管人們對方孝孺的“愚忠”各有看法,但他“台州式的硬氣”畢竟中華民族精神氣節的一種寫照,更何況讀書求知是永恆的真理,作為中國惟一被譽為“讀書種子”的大儒,我們也應該修繕保護或重建這一清代古跡。

推薦閱讀:

夏魯寺: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

南方絲路上的古驿站:上裡古鎮

“葬在徽州”看徽州風水觀

李根源緣何成文化圈民國“大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