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西賽虹橋
日期:2016/12/14 12:56:3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南京建邺區長虹路南端,南河和秦淮河交匯的位置,有這樣一座橋,雙向四車道,外加非機動車道和人行道,瀝青路面,大理石欄桿。這座橋就是賽虹橋。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座橋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和南京城牆的年齡一樣大。關於這座橋的名字,也有不少傳說。600多年來,歷經多少盛衰榮辱,風雲變幻,這座橋一直是南京城西南部分的交通要道。2012年,這座橋被列入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頗具現代氣息的古橋
昨天上午,揚子晚報記者來到南京市長虹路,在長虹路的最南端,找到了這座古橋。從橋面上看,這座橋和南京其它道路上的橋梁沒有任何區別,甚至和長虹路的路面都沒有太大區別,都是雙向四車道,外加非機動車道和紅磚鋪成的人行道,大理石的欄桿明顯是新砌的。若不是橋頭立著“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記者都難以想象,這座橋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
賽虹橋的結構為三拱石橋,寬30米,長60余米。因該處的河水是從東往西流,所以兩個橋墩的東側根部都有分水墩,用以減少河水對橋墩的沖擊。
橋名的兩個傳說
除了叫做“賽虹橋”外,這座橋還有“賽公橋”、“賽工橋”兩個名字,這兩個名字還都各有一段頗為離奇的民間傳說。
賽公橋相傳,這座橋是江南巨富沈萬三的兒媳婦出資建造的。《明史》記載,明朝初年,朱元璋修建南京城時,強迫江南富戶“認捐”南京城的築城費用。沈萬三一人捐獻了建造都城外郭費用的一半。據傳說,城剛築好一半沈萬三就逍遙自在起來,他的兒媳婦一看這樣下去非出大事不可,因為沈萬三和明太祖是立過“賭約”的,誤期就要殺頭。他的兒媳為了警戒公公造橋的質量,以防官員驗收時找岔子,就采取激將法,和公公提出“賭賽”築橋。於是,她拿出自己的私房錢,日夜施工,搶在沈萬三承諾的完工日期之前,把橋修成,而且質量也要賽過公公所造的橋。所以稱它為“賽公橋”。
賽工橋這個說法最早出現在明朝文人朱國祯的《湧幢小品》一書。他在該書中寫道:明太祖築南京都城外郭城時,讓工部和應天府分段包干。應天府包干的是從馴象門(現已消失)起的八個城門的地段。由於精心組織,他們不僅提前保質保量地完成了任務,而且築城專款尚有節余。算算時間,還能趕在工部包干的地段竣工前,造好一座橋。於是決定用余款建橋,此橋即為“賽工橋”。後來因為這件事,明太祖把工部的官員狠狠地訓斥了一頓。應天府一聽工部挨訓,自知犯了“輕辱上台”之罪,趕忙到工部去賠禮道歉,並引用唐杜牧《阿房宮賦》“長橋臥波,未雲何龍?復道行空,不霁何虹”之句,將賽工橋改名為“賽虹橋”。
這兩段文字雖不可全信,但賽虹橋初建於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基本屬實。
古橋歷經戰亂,曾有抗戰紀念塔
這600多年的歷史中,賽虹橋有幾毀幾建已渺不可考。《南京地名趣話》一書中,對這座橋也有簡單的記載。書中說道:賽虹橋橫跨秦淮河支流,明洪武年間建造,為三拱大石橋,清康熙年間重建。橋寬50余米,分水橋墩長60余米,拱矢高8.95米,至今仍能負載8噸。也就是說,當時的賽虹橋,要比現在足足寬出20米。
清朝重建的賽紅橋毀於何時,已無人知曉。至於現在的橋為何比清朝時期還要窄,《雨花遺珍》一書的記載可以作為參考。該書記載,1937年12月13日,南京淪陷前夕,守城部隊在此同日軍進行了賽虹橋保衛戰。守橋的一個營國民黨官兵大部分壯烈犧牲,營長的勤務兵周之道因回城報告戰況得以幸免。康熙年間重建的賽虹橋,很有可能毀於當時。1947年,周之道擢升為軍長,奉命在賽虹橋北側修建賽虹橋保衛戰紀念塔,並局部修繕賽虹橋。紀念塔塔身為八面體,高6.5米,“文革”期間被毀。
2009年改造成今貌
2009年,因賽虹橋整體石材嚴重風化,橋面滲水,3個橋孔淤塞2個,南京市政部門對其進行了整體改造。瀝青路面和大理石欄桿,也都是那個時候鋪設和安裝的。600余年的賽虹古橋,也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2012年,賽虹橋被列入南京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川江標志性建築――風水塔
北郊滄桑汪中墓
嶺南建築“旋梯樓”陳廉伯公館
濠畔街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