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意大利的古跡與摩登

意大利的古跡與摩登

日期:2016/12/14 13:03:5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羅馬街頭的古典建築

羅馬街頭的古典建築

    “在遙遠的歐洲,有一個中國,叫做意大利”,有人戲谑意大利是歐洲與中國最相像的國家。甚至有人從古代共和政體、文化輸出、社會秩序、人際關系等方面進行了細致的比較,認為二者有千絲萬縷的共同點。

    就連意大利人也自嘲不是歐洲人,因為他們缺乏骨子裡的責任感和規則性。意大利政府部門辦事愛在部門間來回踢皮球,紅章子一級一級蓋,手續煩瑣;意大利人停車不按停車位擺放,過馬路車不讓人,排隊一窩蜂往櫃台湧,無規矩可言。

    如果你不是意大利公民,而僅僅是一名觀光客,體會最深的應當是無處不在的小偷。如今意大利各色人等混雜,小偷眾多,治安狀況很不樂觀。誇張地說,如果你在意大利沒被偷過,就不算去過意大利。

    前年去意大利,獨去了米蘭一地。俊男靓女摩登都市,奢侈品牌盈滿櫥窗,大街上人人名品手袋不離身,時尚之都果然不假。

    今年去意大利,由北南下,從水城威尼斯、與比薩餅無關的城市比薩、文藝復興發源地佛羅倫薩,到最令我瞠目結舌的古城羅馬。

    博物館收藏的古物固然令人驚歎,但羅馬給我的震撼,則來自於整個城市就是座露天博物館。

    終於明白為什麼一位荷蘭學生在寫“我最喜歡的城市”時,說她即使去過三次羅馬,依然覺得這座城市是一本難以讀透的濃縮了千年時空的書。

    大巴車一會兒穿過半個古門洞,一會兒路過一段殘牆;行走在路上,腳下一會兒跨過一個古飲水槽,一會兒繞過一個原始的路墩,處處都是時光的琥珀。

    這一切都源於意大利人對文物的悉心保護。

    “整舊如初”,是意大利人保護文物的觀念,盡量讓古跡像它剛被建造出來一樣,不到不得不修復的程度,不急於恢復成原樣。修復必須建立在對文物年代的精確定位,對文物特性、結構的全面了解和足夠的技術能力之上,還得保證是在人為最小干預的前提之下進行。

    為打造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世界各地紛紛大興土木,但意大利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依然是“現代建築為古代建築讓路”,絕不蠶食歷史。如果在修建過程中發現遺址,便毫不猶豫地改變新建築的結構與布局,為歷史文化遺存留出空間。

    去年年底,看到一則新聞,福州修建地鐵屏山站時發現古代遺址,考古人員緊急搶救文物,但上級安排,月底為最後期限,屆時考古發掘不管進行到哪裡,都將全部中止,還沒有發掘的部分遺址,將放棄發掘。考古專家扼腕歎息,這裡是福州文明史的起點,有2200年前的實物,搶救時間更充裕些就好了。

    羅馬貴為一國之都,卻只有一條地鐵。每次修建地鐵,都變成考古研究的大工程,稍不注意就遇到掩埋在地下的古羅馬城,只好擱淺停工。

    在經濟危機橫掃整個歐洲大陸之後,意大利政府背負著巨大的財政赤字,不得不緊縮文化保護的預算。威尼斯正在下沉,佛羅倫薩聖母百花大教堂牆面剝蝕,斑駁的古建築們佝偻著肩背,發出顫巍巍的咳嗽聲。文物保護組織為籌款而奔走,富商們慷慨解囊,民眾們積極捐助。也許,在意大利人看來,修繕文物的叮叮當當聲,美妙過管弦樂團的優美樂章。

    直到最後一刻我也沒能愛上意大利,它的魚龍混雜讓我隨時都提心吊膽。但我卻愛上了意大利人對文物保護的那份堅持與執拗,不管其他國家的歐洲人如何貶損意大利人,意大利人如何自我調侃,它實實在在地留下了全世界最多的文化遺產。

    沒人敢說意大利人不摩登,五官俊俏的意大利人被公認為歐洲外貌最養眼的一群人,不僅生得一副好皮囊,還向來走在潮流前端,諸如PRADA、GUCCI、DOLCEGABBANA、GIORGIOARMANI等等一連串響當當的奢侈品品牌都來自這個南北狹長的國度。但他們對待遺跡的那份認真謹嚴,卻並不令人覺得迂腐守舊,更平添了幾分尊重。

    在大城市越來越趨於同質化、缺乏區別度的時代裡,我在意大利身上找回了那份無法被取代和超越的獨特。

    我想在羅馬住上半個月,心甘情願地把自己交給這個可以隨時穿越時空的城市,不錯過每一個歷史的角落。

    加缪說,旅行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恐懼。這種恐懼源自遠離熟悉之地的陌生感,也許一開始感到新鮮、刺激,忘掉了原本生活的世界而過得灑脫自在,然而也會讓人的內心變得脆弱敏感,更容易激起關於生命的種種思考,許多問題的意義和價值得以重構。

    旅途中不經意降臨的啟發,讓我重新審視曾以為堅定不移的答案,甚至改變眼下的某一個決定。這些改變,到最後可能就把人生從平庸改寫成了精彩。

    一雙流浪的眼睛,一顆敏銳地感知、擁抱生活的心,讓我始終自知保持謙卑,又懷抱著小小雄心,勇敢地走下去,在精神長路,或是腳底的土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