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 世博萬科館啟動“龍·計劃”:國內首個眾籌保護古建項
日期:2016/12/14 11:28:1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2015年6月8日,適逢米蘭世博會中國國家館日,萬科館遺產計劃——“龍•計劃”,在意大利米蘭正式發布。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高級副總裁丁長峰、URBANUS都市實踐建築設計事務所合伙人王輝、山西芮城縣古魏鎮城南村代表王民剛等出席發布儀式。
中國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的廣仁王廟,俗稱五龍廟,位於芮城縣縣城西北4公裡的中龍泉村,距離素有“東方藝術畫廊”之稱的永樂宮壁畫僅1公裡。現存大殿為唐太和五年(833年)遺構,是目前已知的四座唐代遺構之一,最早的道教建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芮城縣古魏鎮城南村代表王民剛發言
五龍廟位於村口土台之上,經千年鄉村變遷而屹立不倒。在國家專項資金支持下,五龍廟建築主體已經於2015年初完成維修,但周邊環境狀況仍亟待整治。本次環境整治項目,意圖通過國際水平的設計和保護,讓廣仁王廟這一歷史瑰寶融入當代生活,並使之與周邊的永樂宮、古魏城遺址等文化遺產一起煥發光彩。
“龍•計劃”由萬科集團、山西省文物局、芮城縣政府、太原萬科、URBANUS都市實踐建築設計事務所、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與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山西青年報等7家單位共同發起,是中國第一個針對文物建築保護領域的公益眾籌項目,旨在通過2015米蘭世博會萬科館遺產的再利用,進行公益眾籌,所得款項將用於山西省芮城縣廣仁王廟的環境整治項目。
王石稱,萬科館的造型像一條龍,但並不是西方的火龍,也不是代表皇權的龍,而是中國民間傳統文化的龍。大量的龍王廟建築就體現了中國民間的一種樸素信仰。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的廣仁王廟,俗稱五龍廟是目前已知的四座唐代遺構之一。萬科定位城市配套服務商,城市不僅需要私人建築也需要公共建築,因此萬科希望通過五龍廟來開展古建築保護。意大利在古建築、古文物保護方面有豐富的技術和經驗,希望雙方合作,在保護歷史方面一起往前走。
▲建築師王輝詳細講解“龍·計劃”
廣仁王廟環境整治項目由當今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團隊之一——URBANUS都市實踐建築設計事務所擔綱,設計方案以突出建築本體為核心原則,在尊重現有農村自然環境、不改變現有環境視覺特征的前提下,用精心設計的空間層次來取代目前簡單的院子,延長了欣賞、體會五龍廟的時間。同時通過在這些空間中植入更多的展示性內容,使關於五龍廟的文化信息得到更豐滿的傳達。
▲王石認捐首塊萬科館陶板
根據“龍•計劃”的構想,米蘭世博會結束後,萬科館外立面4000多片“龍鱗”——陶板,將面向社會公眾進行公益眾籌,所得款項用於五龍廟環境整治項目,眾籌參與者也將獲得包括“龍鱗”、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親筆簽名的感謝函等回饋。
本次參展米蘭世博會,萬科館以“食堂”為主題,以“盤龍”為建築形象,整個場館形似一條騰飛的紅色巨龍,呈現給世博會一個普通中國人眼中的地球和生命觀。萬科館外立面由4000余塊紅色陶板所覆蓋,在陽光照射下仿佛一片片閃光的龍鱗。陶板由意大利CasalgrandePadana公司生產,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料、廢水,全部重新處理並再利用,燒窯的能源由沼氣提供,將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到最小。
自5月1日開館以來,萬科館以其獨有的“盤龍”造型、富有中國特色的策展空間和精細的接待服務,受到了參觀者的廣泛好評,1個月的時間內累計接待游客達12.7萬人,日均接待游客超過4000人,成為最受歡迎的企業館之一。
從萬科“盤龍”到山西五龍廟,從米蘭夢回唐朝,歷史與現實、傳承與發展,在這一刻完美融合,“龍•計劃”由此得名。
山西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悠久、文物荟萃,據不完全統計,山西地上文物總量占到全國的70%以上,地下文物也蘊藏巨大,其中尤以春秋、北魏時為最。如何帶動廣大的民間資本參與到文物保護之中,不僅對山西,也是全國文保工作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山西省文物局局長劉正輝在廣仁王廟環境整治項目合作簽約儀式表示,“山西文物資源非常豐富、厚重,我們引以為豪,卻也在文保工作中倍感壓力。這壓力中有參與文保工作的力量,人員與資金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如何吸引社會大眾的關注與投入,留住文化根脈。保護古建築、古文物,既是政府部門的工作,也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與義務;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復興,關乎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偉大中國夢的實現。”
萬科集團多年來一直積極投身社會公益,“龍•計劃”的發布,不僅能夠讓米蘭世博會萬科館以另一種形式得以延續,也希望為中國傳統古建築保護貢獻一份力量,喚起社會各界參與文物保護與拯救的大眾文保意識,集全社會之力,讓廣仁王廟,以及其他歷史古建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得以世代沿承。
來源:萬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