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光澤破損古建築的保護之道:文保維修中心扛大旗

光澤破損古建築的保護之道:文保維修中心扛大旗

日期:2016/12/15 1:21:4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再不修就沒了

  高長伍站在光澤縣崇仁鄉砂坪村高家宗祠門口,望著修繕一新的宗祠,回想起一年前的破敗景象,他的笑容如陽光一般:“前年夏天,高家宗祠險些被當作舊木料來處理。”

  高家宗祠建於清朝,以木制結構為主,是高家人舉辦祭祀等活動的地方,也將成為砂坪村的主要文化場所。

  高長伍還記得,那天,光澤縣博物館館長黃富蓮正在華橋進行文物普查。有一個人看到這位戴著一副墨鏡、東張西望的女人,以為是來買有價值的舊木料的,便上前對黃富蓮說:“買木料的是吧,崇仁有一塊東西,可以值四五萬呢。”黃富蓮一聽很感興趣,於是詢問具體地點。那人說:“如果要,那明天和我一起下去,就在砂坪高家祠堂,打算去拆。”

  黃富蓮急了,立即和崇仁鄉政府取得聯系,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到高家宗祠。宗祠裡以木建築為主,除了正中心房頂的“八卦”外,其他建築物多已破爛不堪。在了解宗祠的具體情況後,她與高家人協商要取消與文物販子的買賣協議。此前,高家祠堂已答應以一萬多元的價格出售,並收取了2000多元的定金。當時,黃富蓮承諾會想辦法對高家宗祠進行修繕。

  “這一次文物普查,讓我經常睡不著。”黃富蓮說,“太多的古建築需要維修,再遲的話,就真的沒了。”她表示,雖然登記了許多文物,但苦於財力不足,無法對其保護。而文物普查的最大意義就在於更好地保護文物。

  在第三次文物普查過程中,黃富蓮每到一個村就將木工、泥工等傳統老藝人的資料收集起來。她說:“這可都是文物保護的財富啊。”

多贏之舉

  需要有個部門專門做維修文物的事情。2009年初,黃富蓮向省文物局、縣政府等申請成立光澤縣文物保護維修中心。

  這個想法得到了大力支持。

  2009年8月,縣政府常務會議研究中心成立相關事宜。8月18日,光澤縣文物保護維修中心成立,後由省文物局批准具備文物保護工程施工資質,主要承擔古建築維修保護工程任務。文物保護維修中心具有中、高級文博職稱專業人才14人,其中本地傳統的木工、泥工經培訓後也都獲得維修證書。

  據了解,一個縣成立文物保護維修中心,在全省還屬首例。

  目前,文物保護維修中心已先後負責寨裡鎮太史第、龔氏宗祠等幾十處古建築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程。對止馬鎮黃氏宗祠的維修,如今也進入尾聲,維修之前的破敗景象不再。今年57歲的木工師傅毛景榮告訴記者,以前要去找活干,自從加入文物保護維修中心之後,一年到頭都不用發愁沒活干了。

  由於財力不足,雖然地方政府有心對古建築進行維護,卻無力采取有效措施。這也導致了許多古建築逐漸消亡。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維修高家宗祠、黃氏宗祠這些古建築,倘若招標維修,費用大多近百萬元。而通過文物保護維修中心的運作,不會超過20萬元。

  “擁有傳統藝人,擁有大量維修木材的特種材料資源,這是中心的最大優勢。”黃富蓮自豪地說。當初,對於高家宗祠的修繕,她就是借助傳統藝人的力量,省、縣、鄉和村子各出一點資金,就讓高家宗祠又成為完好建築了。

  黃富蓮表示,這一兩年內,中心爭取拿到三級資質,以更高的質量去更多地方修繕古建築了。光澤縣及周邊縣市有大量的明清古建築和原中央蘇區活動舊址的建築,大部分建築是涉台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中心已具備充分的技術力量,有能力勝任此項工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