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聽聞北京鐘鼓樓之間地區的四合院即將被拆

聽聞北京鐘鼓樓之間地區的四合院即將被拆

日期:2016/12/15 1:19: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1955年,傳奇女性林徽因逝世前說:“今天,你們拆了舊的,明天你們會後悔,會再去建假的。”57年後,一語成谶。她的故居突遭拆除,幾成瓦礫。

  1994年,搖滾歌手何勇站在北京鐘鼓樓,感覺到“今天的鐘鼓樓和以前不一樣”,“太吵、太亂”,他無奈地唱著:“單車踏著落葉,看著夕陽不見,銀錠橋再也望不清,望不清那西山。”

  2012年,著名建築藝術評論家方振寧微博爆料:“鐘鼓樓之間地區四合院將被拆。這不是要申遺的北京中軸線嗎?看來北京是奧運贏得了世界的矚目之後,現在的主要工作是大規模地、史無前例地破舊立新了。”一時間,引發網友熱議。本報記者胡維 長沙報道

  2月1日,方振寧考察鐘鼓樓兩邊待拆的地域,並在微博上發布了他拍攝的數幅照片。昨天上午8時,方振寧在微博和博客同時發布谷歌衛星截圖,根據圖片顯示,“鼓樓東南角已被夷為平地”。鐘鼓樓之間的四合院拆除工作,則已經暫停。

  現場:鼓樓東南角只剩一片塵土

  昨天晚上,方振寧告訴記者,2月1日起,他從豆腐池胡同開始,沿著鐘鼓樓軸線兩側進行了考察。鼓樓東南角已經被拆遷完畢,只剩下了一片塵土。同時,基於社會各方的反對意見,鐘鼓樓軸線兩側的房屋征收計劃被暫停,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房屋征收辦公室的告示表明:“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和《北京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實施意見》的有關規定,自本公告公布之日起至2012年11月30日止在上述征收范圍內暫停辦理下列事項:新建、擴建、改建房屋和改變房屋用途、變更房屋權屬登記等不當增加補償費用的行為。”

  征收計劃將推遲到2012年11月30日以後。

  在博客中,方振寧寫道:“寒冬裡美麗的鼓樓東大街,雖然有些蕭瑟,但是有人的活動,可以感受到這座城市的熱氣和活力。走到街的西口,我發現路邊的建築都消失了,隔著圍牆,什麼也看不見,我尋找可以看到裡面的豁口,發現有門縫可以窺視,於是將鏡頭偷偷探了進去。我看到裡面已夷為平地,嚇了一跳,渾身感覺發冷,這難道就是北京未來的藍圖嗎?600年形成的古城,就這樣被侵蝕嗎?”

  盡管官方征收計劃推遲,但方振寧的疑慮並不能消除。他認為,宣武門菜市口的便宜坊和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都是前車之鑒。首先,民眾沒有被告知征收房屋是為了什麼,拆遷之後這塊土地的功能和用途是什麼,從而社會無法對整個過程進行監督;其次,開發商和政府都沒有考慮到拆遷過後的再生問題,把四合院拆遷就等於判了死刑,破壞了北京幾百年來的城市肌理。

  擔憂:可能起到不好的帶頭作用

  方振寧告訴記者,據他了解,鐘樓東南部分被拆除已經三年多了,但是日前他去看時,這塊地仍然空著,絲毫沒有破土動工的跡象。“為什麼北京有的四合院能價值數千萬甚至上億,為什麼有的四合院就得被拆除?”方振寧反問道。

  對於梁、林故居被拆除,方振寧認為,這令人扼腕歎息。對歷史文化古跡的最好保護,是堅持“三原”原則:原物、原址、原狀。但現實中,以“開發保護”之名,擅自改建、整饬、位移、拆遷文物建築等的現象卻大行其道,此次梁、林故居被毀,甚至搬出了“維修性拆除”的荒唐名目。方振寧說,“你把鐘樓、鼓樓周邊的古巷,四合院都拆除了,留兩個光禿禿的樓,還有什麼文化意義呢,這不就破壞了人文景觀的底蘊了麼?”

  方振寧向記者表示,接下來他會繼續考察北京的南鑼鼓巷、帽兒胡同等古建築。他同時表達了擔憂,認為北京這種拆除古建築的行為,會起到非常不好的帶頭作用,以後各省各地方也許就會學北京這樣,將帶有地方特色、歷史底蘊的古建築隨意拆除,那麼我們的子孫就只能在書籍裡看到他們先祖的智慧了。

  另據南方某媒體今年1月份《“洋公司”圍獵中國歷史街區》的報道,早在2009年,美國公司波士頓設計就已經拿下了北京鐘鼓樓時間文化藝術區項目。根據效果圖,這個名為“北京時間”的文化廣場將建在鐘樓和鼓樓之間,而這裡正是國家重點保護的建築區域。多位業內人士指出,“涉及歷史文保的規劃項目,業界權威並不願意插手,因為容易背上罵名。”

  [解決之道]

  “維護後重新使用可一舉兩得”

  中南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解明鏡博士分析稱,現階段中國社會的古建築保護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經濟因素,因為古建築多位於城市中心區域,經濟價值巨大,同時容積率又低,因此不少商人瞄上了這些經濟利益巨大的土地。因為有些古建築他不是文物,只是保護建築,類似於去年被拆除的長沙4號公館就是如此。對於是文物的古建築只需要按照相關的文物法規來采取措施,基本上都能讓文物古建築得到比較好的保護。

  對於古建築的保存,解明鏡博士認為,目前看來開放旅游項目是一種比較好的方式。他舉了湖南岳陽張谷英村的例子,旅游開放能比較完整地保存一個古建築群,其自身維護的費用來源也能得到好的解決。比較可惜的就是福州的三坊七巷,最終沒能完整的留下,留下的部分建築並不能完整的表現其歷史風韻,讓人頗感遺憾。

  解明鏡認為,未來能夠大面積推廣的,是古建築的可持續性的重新使用。類似於北京的有些四合院,將外面完整的面貌留下,內部可以進行一些現代的改造,增加生活設施。這樣就可以使用了,“北京還不是有價值不菲的四合院嗎,這樣也是未來古建築的出路。”

  解明鏡介紹,在法國有不少中世紀留下的古建築,大部分都被維護後重新使用起來,一舉兩得。

  [時評]

  “拆的是房子,痛的卻是文化”

  隨著舊城改造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如何保護好包括名人故居在內的歷史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嚴峻問題。近年來,各地文物被毀、遺跡被拆的事件屢見不鮮。據2011年底國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結果顯示,全國登記的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當中,新發現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為536001處,其中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已消失。

  冰冷的數字後面是一幢幢百年乃至千年建築的轟然倒塌,是一頁頁特殊歷史文化信息的無奈沉淪。以名人故居為例,故居大部分位於老城區內,除了建築本身的價值,更是一座城市歷史文明的微型樣本和魂魄所在,其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一廂一院、一書一畫莫不含載特殊的歷史文化內容,是後人追索名人風采和時代風貌的重要依憑。任由這些歷經風雨淘洗的老房子、老建築消失在推土機的轟鳴聲中,對不起歷史先賢,更有愧於後人。

  明眼人一看便知,許多地方的所謂“開發保護”,大多是重開發輕保護,甚至只開發不保護。流毒所至,全國一大批文物建築、歷史遺存被“保護”得面目全非,處處敗筆,歷史風貌和文化內涵盡失。

  此次梁、林故居被毀事件,折射出的是資本意志的強橫和文保部門的孱弱,而洶洶民意背後不僅是對一幢北京老四合院的傷悼,更是對我們民族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憂思。包括名人故居在內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傳承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著我們民族的情感氣質,是我們走向未來、實現振興的重要“軟實力”,任何一種破壞,都是沉痛的文化之殇。新華社

  網友熱議

  1月26日,建築師董功發布微博,“聽聞鐘鼓樓之間地區的四合院即將被拆”。而方振寧的微博發出後,更是引起網友熱議,到記者截稿時止,該條微博被轉發6000多次,評論500多條。

  @深夜走過長安街:城市改造進程中如何保護舊城文化不容忽視,能夠代表北京的,不是國貿三期、大褲衩乃至國家大劇院,正是南鑼鼓巷這樣一磚瓦一門墩裡蘊涵的氣質。前些年的大張旗鼓式拆遷改造,南鑼鼓巷和鼓樓地區已是僅存的古都名片了,作為北京市民,呼吁各方關注,相關方手下留德!請求各種擴散。

  @大朵小靜的S:以前上學選修過中國建築,深深被舊建築的巧妙科學設計和美感所折服,不希望我的下一代以後只能從書中看到這些美好的建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