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笃笃賣糖粥”,姑蘇區滄浪街道和區文化館聯合創作的群舞《憶糖粥》大年初一晚8點,亮相全國社區網絡春晚,一聲聲純正的蘇州叫賣,通過湖北衛視等30多家電視台,以及新華網、人民網等近500家網絡媒體,在全國觀眾面前唱出吳文化的獨特魅力。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滄浪街道的文藝作品第一次登上大舞台。地處千年古城的中心地帶,滄浪街道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歷史遺存荟萃。為此,街道充分挖掘吳地民俗傳統,創作出《漁家傲》《花香鼓舞》《憶糖粥》等一批優秀文化作品,先後獲得江蘇省群眾文藝最高獎“五星工程獎”、江蘇省舞蹈新人新作、江蘇省舞蹈藝術的最高獎“蓮花獎”等多項榮譽。
“地處古城區,要以文化為引領,把文化作為靈魂滲透到街道各項工作中去。”滄浪街道黨工委書記鄭雲介紹,近年來,街道立足區域特色,以發展群眾文化為出發點,培育夯實群眾文化基礎;以文化滲透為途徑,培育文化粘性凝聚民心;以文化傳承為落腳點,引導居民主動參與古城保護,作為古城特色街道的發展軟實力日益提升,“文化滄浪”品牌也愈發響亮。
路徑①挖掘文藝人才建立群文人才庫激發居民文化熱情夯實群眾基礎
《憶糖粥》舞蹈中,來自桂花社區的90後社工孫志斌擔任領舞。演出中,他將賣粥翁這一角色扮演得惟妙惟肖,表演水准絲毫不遜於專業舞蹈演員。事實上,整個舞蹈中的16名青年演員,都是街道文聯藝術團的舞蹈愛好者和文化志願者。
文藝創作的方式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鄭雲介紹,街道發展文化事業的思路非常明確——“文化滄浪”的品牌要叫得響亮,離不開居民群眾。“只有發動和引導轄區廣大居民參與,文化事業才能接地氣,落地生根。”
而要建立深厚的群眾基礎,關鍵是要有一批帶頭人。為此,街道從轄區社工、居民中挖掘出一批具有文藝特長的人才,建立街道群文人才庫;並以他們為核心,吸引居民參加,組建居民文藝團隊,搭建排練、演出平台。如今,街道每個社區都活躍著一批居民文藝團隊,在街道打造的微舞台上,輪番上台演出。
“居民的積極性被激發出來了,有時候甚至都不需要街道搭台,居民自己就把戲給唱了。”鄭雲介紹,已舉辦了兩屆的“文化滄浪”微電影節,最初就是由社區居民取材社區故事,自發拍攝了一部微電影。隨後,其他社區居民不甘落後,陸續跟進,才有了如今滄浪“草根紅毯”的盛名。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基礎築牢了,街道的文化事業發展也事半功倍。有了一批優秀的文藝團隊,街道和區文化館合作,請來專家,立足吳地風俗,幫助這些團隊創作出一批優秀的作品。“這就好比一座金字塔,塔底是最廣泛的群眾基礎,扎實而穩固,才能層層而上,而《憶糖粥》等一批優秀作品,則是塔尖閃亮的明珠。”
路徑②
以文化聚民心形成向心力建立覆蓋各個領域的文化體系
去年的街道首屆“滄浪好社工”杯社會工作案例匯演上,西美社區黨委書記王翠珍扮演一位來自蘇北的中年阿姨,騎車撞倒了蘇州阿婆,在社工的協調下和共建單位的資助下,糾紛得以順利解決。社區用鄰裡文化、用溫馨溫情感染外來人員,幫助她融入社區大家庭中,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反響熱烈。
社區裡人群復雜,鄰裡總有些磕磕碰碰、矛盾糾紛,如何營造出大家庭的氛圍?街道將著眼點鎖定在了鄰裡文化上。街道從社工民情日記中挑選優秀案例,由社工自導自演,以小品的形式集中展示,讓居民們看到了社區裡志願服務、矛盾調解、困難相幫的真實故事。無形中,和諧和睦的種子漸漸生根發芽。
2014年,街道的鄰裡文化建設再出創新之舉。當年4月,街道在轄區各社區陸續為企業退休人員舉辦集體退休儀式,佩戴大紅花,敲鑼打鼓走紅毯,榮歸社區。這讓他們感動不已,不少人後來都成了社區志願者,主動參與到社區管理中,發揮余熱。目前,“大紅花”品牌已經在全市范圍內進行推廣。
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感染力強。在發展文化事業的同時,街道也將文化建設融入到各項工作中。除了以鄰裡文化引領社區建設之外,街道黨工委還將以積極向上和拼搏奉獻為代表的黨建文化滲透到轄區企業中,為企業提供發展強大的精神力量;拍攝廉政微電影《重陽》,講述情與法的碰撞,在轄區培育起濃厚的廉政氛圍……
街道黨工委副書記高立介紹,目前,街道已經培育形成了鄰裡文化、黨建文化、廉政文化等覆蓋各項工作的一套群眾文化體系。通過文化育人,產生粘性作用,將轄區各個群體緊密凝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向心力,推動街道的發展步伐不斷向前邁進。
路徑③培育居民傳承文化的主人翁意識以人為本提升文化傳承的生命力
1月初,在市文明辦開展的2015年度社會志願服務引導扶持項目評選中,滄浪街道益泉古井服務隊志願服務項目《守護蘇州水城的靈性》獲評一類項目,獲得2萬元扶持資金。市節水辦還贈送給服務隊一套清淤設備,大大提高了古井清淤的效率。
轄區各群體的文化熱情被激發出來了,如何有效引導利用?“不能簡單安排兩場文藝演出,特別是作為古城街道,文化傳承尤其重要。”鄭雲介紹,地處古城保護的核心區域,古城保護是滄浪街道的工作重點。在他看來,古城保護、文化傳承,關鍵在人,“有人傳承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鄭雲告訴記者,在街道的積極引領下,轄區的文化熱情正逐漸轉化為文化自覺,居民保護傳承古城文化的主人翁意識不斷提升。古井服務隊就是其中之一,由居民志願者、社區工作者、轄區單位在職員工組成的服務隊,義務給轄區100多口古井進行維護和清洗,並開展“古井日志”“古井山海經”等系列活動,保護古井文化資源,美名遠播。
而在文藝創作方面,街道也立足於文化傳承,以吳地傳統文化和非遺項目為素材,與區文化館聯合創作了一批優秀的群眾文化精品,如2012年創作的舞蹈《漁家傲》演繹了太湖漁民們的生活,2013年創作的《花香鼓舞》取材自江南一帶的民間舞,2014年創作的《粥擔與老人》則再現了駱駝擔制作和蘇州叫賣兩項非遺項目。
年初的市兩會上通過了《關於加強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決定》,市人大常委會將《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列入2016年立法計劃,古城保護工作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鄭雲介紹,作為古城保護的重點區域,今後,街道將繼續引導轄區居民群眾,圍繞道前片區和府衙文化這一核心,為做好古城保護和文化傳承這篇大文章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