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空心化、沒人住,老房自然而然就塌了;或是村民因現實原因拆老房建新樓,或是為搞新農村建設,拆去老房……”說起中國當下老房“歸宿”,住建部傳統村落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羅德胤陣陣惋惜,在他看來,這些老房中不少是“寶貝”,是鄉村遺產,而遺產保護已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
11月1日,“杭州(國際)鄉村旅游休閒論壇”在浙江杭州舉行,作為嘉賓的羅德胤亦被邀請其中。
該論壇由中國鄉村文化研究院、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杭州西湖博覽會組委會共同主辦,杭州市旅游委員會、杭州商旅集團、浙商投資俱樂部協辦,杭州新天地集團有限公司、杭州西溪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杭州市余杭區風景旅游局、臨安市旅游局、磐安縣風景旅游管理局支持。
與歐洲文化集中於城邦不同的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起源於農村,農耕印象是最令人記憶深刻的,而由於保護體系不完善,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一些傳統村落正在消失或遭到破壞。
“中國的鄉村遺產價值是非常高的,從世界文明史角度看,中國鄉村遺產是東方農業文明最好的見證,沒有它,世界文明就少了一大塊,中華文明也失去了文化認同的一部分。”羅德胤說,現在面臨尴尬的情況,大部分鄉村遺產面臨空心化、衰敗化,甚至還面臨一個建設性的傷害。
鄉愁,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而承載這份“鄉愁”的老房建築,卻在歲月中歷經斑駁,平添了這份“鄉愁”的無奈。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40余萬處不可移動的文物中,半數以上分布在村、鎮當中。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村落大量消失。與傳統村落一同消失的,還有獨特的民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趨勢很糟糕。”羅德胤皺了皺眉。他認為,保護鄉村遺產最根本方法是進行遺產觀念普及,其次是找資金(修繕)。“為什麼地方政府、百姓想要把老房子拆掉建新樓,而歐洲百姓卻認為老房很好,是寶貝,想辦法留住,如果中國百姓也有這種觀念就很好,大面積的鄉村遺產保護才有可能。”
在瀕臨消失的鄉村遺產前,羅德胤不像是一位嚴謹的專家學者,反而像是鄉村遺產的守護人,字字映射出對老房的惋惜,句句透露著人文情懷。
他告訴中新社記者,在鄉村遺產的保護上還存巨大的資金缺口,“鄉村遺產保護,你要去修繕,而修繕一座老宅比重建一幢新房,成本更高,所以要想大面積保留住,需要的資金量是巨大的。”
鄉村遺產,這份掙扎在城市化的包圍圈外說得清道不明的“鄉愁”,此時在他眼裡更添了幾分惆怅。
在保護鄉村遺產中,羅德胤提到了民宿的發展,這常基於鄉村遺產上而生的產業。他提出,民宿的發展也會傷害鄉村遺產,投資方若沒有接受過遺產保護上的培訓,基本上一動就是破壞。
盡管如此,羅德胤認為,“即使在鄉村遺產上辦民宿是一種(對遺產的)傷害,也要比拆了要好,也比沒人管它要好,因為中國(對遺產)真正的破壞是漠視,不覺得有價值。”
他建議,若想在鄉村遺產上開發民宿,首先請文保專家來給民宿主人做遺產保護方面的培訓,告訴他基本的原則是什麼,開發中要保留遺產歷史信息、要有可逆、要最小干預;其次,政府要盡快盤點全國范圍內在遺產保護方面做得不錯的,且在經營方面能維持的民宿,作為示范推出去。
為鄉村遺產,這份沉重的“鄉愁”,羅德胤提醒,目前中國的鄉村遺產,未被關注和開發的還占了大多數。
他說,未開發的鄉村遺產分兩種,一是還未被得到關注,就已經消失了;二是破壞的風氣還未吹到那裡,“如果當地主管部門,有先見之明的話,早點觀摩鄉村旅游業發展相對好的地方,先了解這行業的發展特征,為以後保護做好准備。”
他還表示,如果鄉村遺產不被利用,放在那裡,就無法發揮它的價值,鄉村遺產若既能做到利用,又能做到保護是最好的,但如果在利用中被改得面目全非,就是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