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國內建築使用壽命僅二三十年 如何留百年建築引熱議

國內建築使用壽命僅二三十年 如何留百年建築引熱議

日期:2016/12/15 1:20:2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巴黎歷史上兩次大建設時期留下了一批經典工程和建築,而國內許多建築往往壽命只有二三十年。昨日,武漢設計雙年展上,一場設計與投資企業的高端對話,引發對城市建設的追問:“大建設時期,50年乃至100年後,我們能給城市留下什麼?” 

  “19世紀中葉,巴黎也是一個大工地,可一百年後漫步巴黎街頭,仍然可以發現有文化、有歷史,值得稱贊的一面”,綠地集團建築研究院院長唐海波提出,目前我國大多數建築即便能夠屹立百年不倒,真正的使用壽命只有短短二三十年,和巴黎對比,真正“流芳百世”的精品建築並不多見。

  這一觀點引發場內共鳴。市民吳女士稱,國內的現代建築,要麼“山寨”和模仿歐式建築,要麼規劃設計沒有創新,千樓一貌,沒幾年就變成老舊建築被拆,談不上百年大計。反觀法國或意大利的老舊建築,歷經百年卻依然光彩奪目。

  如何成就百年精品,成為現場90家設計企業、30家投資企業和30家建築企業的熱議話題。

  唐海波認為,從目前的趨勢和潮流看,工程總體設計水平已慢慢縮小與境外的距離,市場判斷日趨成熟,但在實施過程中,細節把握的能力還是有所欠缺。很多建築500米外看很美,50米外看依然美,可近到5米的距離就會發現瑕疵。原因就在於許多設計的細節沒有到位,“建經典建築是為城市貢獻力量,只有建精致建築才能給城市留下印記”。

  “以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引領城市發展是大勢所趨”,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祥明認為,成就百年精品必須對設計有高標准的要求。他說,建築不是孤立的,必須融入社會服務人群,而這些都是設計之初需要考慮到的。

  “把握源頭,讓設計參與投資從而引領工程,才能成就百年精品”,武漢工程設計產業聯盟秘書長金志宏稱,武漢設計在全程服務管理、綜合設計兩方面有極強的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設計優勢,才有可能支撐經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