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中國美院“千村千生”走進三門源尋美古村落

中國美院“千村千生”走進三門源尋美古村落

日期:2016/12/14 11:20:5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前不久,龍游縣石佛鄉三門源村來了一群才華橫溢的杭州客人——中國美術學院千村千生專項赴龍游石佛鄉尋訪實踐小分隊。在為期一周的活動中,他們用年輕的雙手觸碰著千年古村落,制作牆繪、開展美術課堂、參觀古宅第、聽當地人講述古村的故事……

  “這片鄉野地闊天寬,如果一定要為這次實踐做個總結,那一定是夠味、夠暖、夠讓人回味!古村的一木一瓦,似乎讓我們回到童年,尋覓起記憶裡的老家味道。”來自衢州的隊員陳俊汝說。

  初識·美若仙境

  留意三門源,得益於朋友圈。最初,隊長趙孟希在朋友圈中無意發現“詩畫石佛”這一公眾號。設計藝術專業的他瞬間被隱匿於山水間的三門源吸引。

  “精美的建築、雅致的磚雕、獨特的聯心古橋,這一切美得令人窒息。”隨即,趙孟希開始查閱資料、組織隊友、申請實踐項目立項。他們聯系了石佛鄉政府,決定借助自身專業優勢,在古村制作牆繪、教授當地小學生美術課,讓藝術扮靓三門源。

  當大學生們風塵僕僕地趕到三門源時,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為三門源美若仙境!

  三門,即三座山的意思。這是個古老的村子,群山環抱,有山溪自北而南穿村而過。放眼望去,村前梯田阡陌,村後群山巍峨,鄉野幽靜,風光旖旎。

  “對於我來說,這一切都是新鮮的。新鮮的是來自古老的記憶,是來自兒時的鄉野,來自門前的滿目翠綠。” 這是小分隊盛宇佳對三門源的初次印象。

  老宅·古韻猶存

  當雙腳一次次踩在鵝卵石上,抬頭看到遠處的青山如水墨鋪展開來,關於三門源的歷史、人文、民風都隨著眼前的青磚灰瓦馬頭牆緩緩而來,隊員們一點點撥開古村綿延的鄉土風情。

  三門源村的居民以葉、翁兩姓為主,南宋時遷來。翁姓人家講究耕讀傳家,葉姓則重商賈。兩大家族和睦相處數百年。

  這裡的建築以清代中晚期江南民居為特色,布局嚴謹,造型精致,氣勢恢宏,保存完好。民居依傍在山腳,錯落有致。從建築風格上,翁姓老宅顯沉穩厚重,葉姓建築則華麗精美。

  葉氏老宅是村中最大、最精美的一座建築,建於清道光年間。“芝蘭入室”、“荊花永茂”、“環堵生春”,3幢主體建築各據一方,以甬道通聯,結構巧妙。藻井、梁柱、門樓、窗根,無不精雕細刻,“漁樵耕讀”、“琴棋書畫”等圖案,刻畫得栩栩如生。

  到達第二天,隊員們就開始了這次尋訪實踐活動的最大工程——為老宅制作牆繪。調顏料、勾線、打形,先鋪就大致的形和色,再添加細節。兩面牆中,一面畫村莊,一面繪山水。

  天氣炎熱,一筆一劃間,汗滴從額頭滲下。一天下來,人被曬得黑紅。盡管如此,所有人都樂在其中,都被三門源這種在時光中靜靜沉澱的鄉土意蘊所陶醉。

  “牆繪真的太漂亮了!”馬頭牆下,不少游客擺好姿勢,“咔嚓”一聲,人與古村被瞬間定格。

  鄉鄰·淳樸和睦

  在三門源,“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自然,更“記得住鄉愁”。在隽秀的山水與古宅間,那抹濃厚的人情味兒隨著時光發酵。

  隊員們住在山腳下虞阿姨家中。虞阿姨做得一手好拉面,面湯由豬骨、竹筍、菌菇熬制,出鍋後再澆上自制辣椒醬,一鍋熱氣騰騰的“龍游特色手拉面”,簡直是世間美味。一行人跟著虞阿姨做拉面,盡管大汗淋漓,可這種熱氣騰騰的鄉情,感染著每一個人。

  “阿姨,我們給你畫個手繪菜單吧!”吃了拉面,趙孟希決定給虞阿姨制作一本手繪菜單來答謝。

  咀嚼美食,觸摸磚牆,踏遍青石板路。隊員們一遍遍感知到三門源村厚重的歷史,以及在數百年村莊發展中形成的睦鄰之風。

  “相傳明代年間,葉、翁兩族發生過矛盾。後來,兩族人為了化解積怨,共同修築聯心橋。石橋像一把鎖,將由北向南的溪水鎖住,有‘北流南鎖’之意,從此兩家鄉鄰和睦。”

  走在砌滿青石的聯心橋上,看到老人們坐在岸邊,悠閒地聊天。那一刻,三門源的故事正隨溪水緩緩淌過記憶,仿佛展開了一幅溫清的鄉土畫卷。

  離開三門源的前一天,隊員楊淦在日記中寫道:“村裡連不上網,這反倒讓我們更加閒適了。在這個遺落在大山裡的村莊,有時夜風吹在臉上,時光停滯,溫暖加倍,這讓我感覺,晚風吹來的是鄉親們的熱情。”
    (來源:浙江日報  通訊員 鄭夢瑩 徐增鎏 記者 李文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