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在天一閣博物館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紙張保護:東亞紙張保護方法與紙張制造傳統”項目成果發布會暨展覽上獲悉,經過東亞五國(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和蒙古)專家七年的努力,聯合編寫出了《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操作指南》。其中中國部分由《古籍與文書修復導則》和《書畫修復導則》兩部分組成,分別由天一閣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主持編寫。
國際合作完成《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操作指南》
造紙術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之一,紙張制作和紙張保護技術是東亞共同文化遺產的重要部分。然而,近年來現代科技快速發展,東亞傳統紙張制造和保護技術的發展面臨著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08年發起“紙張保護:東亞紙張保護方法和紙張制造傳統”項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辦事處文化遺產保護專員、復旦大學教授杜曉帆介紹說:經過七年的努力,東亞五國專家聯合編寫了《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操作指南》,其中中國部分由《古籍與文書修復導則》和《書畫修復導則》兩部分組成,分別由天一閣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主持編寫。
作為此次聯合國“東亞紙張保護方法和紙張制造傳統”項目的主要成果之一,讓各國分享了紙張保護的優秀實踐,是東亞紙質文物修復第一個具有實施性的方針指南,對修復工作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天一閣擔綱編寫《古籍與文書修復導則》
天一閣博物館編寫的《古籍與文書修復導則》包括總則、制定修復方案、修復材料與工具、本體修復、修復方案以及修復案例等八項,通過對中國傳統修復技術的探討與研究,總結傳統修復工藝,探討不同病害修復方法,主要在修復理念、修復材料、修復方法等方面提出指導性意見,以期對古籍和文書的修復具有指導和規范作用。
《導則》同時以天一閣館藏古籍《台東澗溪鮑氏宗譜》與文書《清光緒三年張嘉祿翰林院庶吉士敕封》的修復工作為例,詳細介紹了古籍與文書的修復流程。
天一閣博物館藏品修復部主任王金玉告訴記者:“《台東澗溪鮑氏宗譜》是去年10月市民捐贈的,損毀非常嚴重,4個工作人員花了兩個半月的時間對它進行了完整的修復。由於該宗譜大部分書頁屬於綜合性破損,修復人員需要同時運用不同修復技法,又要彼此協調以確保修復後書頁的平整,因此其修復過程極具代表性,對其他古籍的修復工作具有良好參考作用。”
據了解,作為亞洲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紙張保護:東亞紙張保護方法和紙張制造傳統”項目啟動以來,天一閣博物館成立了紙質文物保護中心,是文化部“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
首提“紙之路”的文化意義不亞於“海絲”
來自日本的代表,東亞文化遺產保護學會紙質保護專業委員會會長岡興造在開幕式上表示:“紙張的發明已經有將近2000年的歷史,這一技術在1400年前傳到東亞最東邊的國家日本,以書籍和繪畫的形式,用書寫和描繪的手藝,用裝潢和修復的技術傳到了現代,到了我們手中。我認為東亞就是基於紙張這一基礎媒體而形成的共同文化圈。”
杜曉帆教授非常認同這種說法,東亞最有特點的就是以中國的造紙術為代表的紙文化,而西方則是以石雕為代表的石文化。他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紙張保護”活動的緣起,一開始只是為了解決技術問題,因為日本收藏了許多中國宋元明清的古籍,但是發現現在生產的紙張竟然比不上過去,並且買不到用來修復古籍的紙張。“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值得探究一個問題:中國的造紙術是從什麼時候流傳到東南亞的?是什麼樣的途徑流傳的?我們希望通過各國的共同研究,把傳播的途徑找到。因為這是文明的途徑,我認為“紙之路”的文化意義不亞於“海絲”。”
國家圖書館的古籍館研究館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籍修復的代表性傳承人杜偉生也認為,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啟航地之一,造紙術和很多古籍完全可能就是從寧波這個港口出發,傳到東南亞甚至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