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非遺是鄉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

非遺是鄉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

日期:2016/12/15 1:19:23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建設美麗鄉村,如何避免百城一面的覆轍?筆者認為,應當重視和保護具有鄉土特色的歷史文化遺產,尤其是植入非遺保護的理念。

  在當下一些地方的美麗鄉村建設中,更多考慮的是外觀的改善。有些地方片面地追求整齊劃一,在村莊整治和遷建中將一些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夷為平地,一些人文傳統、風俗民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未能得到很好傳承和保護。

  小村落,大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非遺是鄉村美麗的個性特質。美麗鄉村不僅以美為形,更是美在文化、美在差異。

  我省是全國文化遺產的資源大省,保存了大量古閩越文化、古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歷史遺產。目前,共有7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遺名錄,是我國迄今在國際非遺保護三個系列上獲得大滿貫的唯一省份。全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0個(113個小項)、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09人;省級非遺項目353個和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11人。 

  應當肯定,這些年,人們已越來越重視物質文化,例如古村落、古建築、古樹木等,而對於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生產生活、婚喪嫁娶、商貿集會、節慶祭祀、信仰崇拜等民俗,神話、傳說、諺語、歌謠等口頭傳統以及民間工藝、民間藝術等,在一些地方或視而不見、或棄而不問、或鮮有所聞、或聞而不詳。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日常生活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在維護傳統倫理道德方面,有特殊的啟蒙和教化作用;對聚族而居的生產生活,具有約束和維系一致的作用;對保持鄉村凝聚力和認同感,具有調節社會生活和心態的作用。這些有形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的是鄉村的文明之魂,是獨特的民族精神的體現方式。

  我省現有929個鄉鎮和14438個村莊,文化遺存的狀況和特色保持的程度不一。下大力氣發展和壯大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把它們做出影響、做出品牌,應擺上建設美麗鄉村的議事日程;同時,深入挖掘和培育市級、縣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盡可能地保存、搶救、記錄傳統村落遺物,更將村頭田邊的文化遺存納入生產性保護的范疇,也是因地制宜地尋求鄉土個性、地方特色的題中之義。歷史文化遺跡遺存固然需要保護和修復,但是,傳統人居文化、農耕文化和山水文化中豐富的生態思想同樣需要挖掘和弘揚,培育和建設一批具有濃厚鄉土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化項目也不可偏廢。若是各地都能從實際出發,精心打造,那麼,全省各鎮村將會是怎樣的異彩紛呈。

  重視和挖掘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建設“美麗鄉村”的需要,也是拓展鄉村旅游空間的需要;不僅是外在形態的改善和建設,更要重新喚起人們對自己家園的記憶和認同,實現傳統鄉土文化在當代文化環境中的復興,建成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有機結合的美麗鄉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