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淮安清江浦文廟狀元橋遺址現身 多件文物相繼出土

淮安清江浦文廟狀元橋遺址現身 多件文物相繼出土

日期:2016/12/14 11:06:5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在我國不少地方的文廟中,都可以看見狀元橋的身影。史料記載,淮安文廟也曾有狀元橋。那麼它的位置在何處?具體什麼樣式?昨日,這些未解之謎有望得到解答。在清江浦文廟狀元橋復建工程的施工中,消失多年的狀元橋遺址在文廟大成殿門前重現真身!     據了解,狀元橋又名“泮橋”,得名於泮池,名稱由來已久。根據周朝禮制,天子的學宮稱為辟雍,諸侯的學宮稱為泮宮。辟雍四面環水,而泮宮僅僅是南面有水,因而得名“泮池”。隨著歷史的演進,泮池成了文廟獨有的建築,泮橋便是橫跨泮池的橋梁。從嚴格意義上講,狀元橋只是泮橋之一,因為在一些文廟,泮橋有三座,中間的名為狀元橋,兩邊的橋分別為榜眼橋和探花橋。因此,狀元橋雖然稱為橋,但其實更是一種禮制。     那麼,清江文廟的泮橋歷史上是什麼模樣呢?在2012年11月6日本報的一篇報道《清江文廟,你的“狀元橋”去哪了?》中,曾翻看過《清河縣志》的文史愛好者周興國,找到的文廟布局圖上記載,同治四年(1865年)漕運總督吳棠重建毀於鹹豐十年的清江文廟,當時在大成門之前有泮池,池上有三座橋,即狀元橋和另外兩座副橋。     去向:部分文物或用於橋身復建     尹增淮表示,文廟附近自古就是淮安文化的昌盛之地,目前發掘出來的文物或只是一小部分,隨著發掘工作的深入,未來可能會有更多有價值的文物出現。     “對於今天狀元橋文物的發現,市各級單位都很重視,項目施工方第一時間便通知我們過來,使得出土的文物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這些文物,今後將由文物部門統一管理,有價值的文物可能會陳列展示,而原先狀元橋身的石頭構件,也可以討論研究是否能用在狀元橋的復建工程中。如果可以使用,無疑會極大提升新建狀元橋的歷史文化內涵。”尹增淮說。     專家:或來自消失的狀元橋     正在現場指導發掘工作的市博物館考古部主任尹增淮告訴記者,從現有的出土文物來看,這裡很有可能是消失的狀元橋的遺址,“狀元橋應是明末清初的建築,這些石條石板很有可能是狀元橋的橋身構件。”     尹增淮透露,當天發現的較有價值的文物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就是已經露出地表的那對圓形石頭,“這對石頭構件的專業名稱叫‘抱鼓石’,一般是放置在住宅、牌樓、石橋等建築前的,是建築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顯示門第的象征。今天出土的這對抱鼓石不僅花紋精美而且尺寸很大,在我以前的考古發掘中很少見。因此,它很有可能是放置在狀元橋前或者一個大堂外的。”據尹增淮介紹,這對抱鼓石上雕著三只獅子滾繡球,因此圖案名叫“三獅盤球”,而猛禽正是明清時期石刻的典型圖案。     尹增淮說,第二個較有價值的文物就是早上出土的那幾個寫滿文字的石柱子,“這些石柱應該是八面佛的一些構件,石柱由八個面組成,每個面通常刻著八個佛的名稱。這個八面佛原先應該有好幾層,加在一起超過一個人高,一般來說上面還會有佛的頭像,和一個類似帽子的石蓋,下面會有蓮花底座,有點像靈塔。”     對於為什麼佛教遺跡也會出現在此,尹增淮表示,這應該是和閘口這一帶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有關,“歷史上,這裡不僅有文廟、慈雲寺,還有其他一些宗教建築,是宗教的聚集區,出現這個八面佛也並不奇怪。”     發現:施工現場挖出多件精美石制文物     昨日下午2點左右,市民邵女士向記者反映,文廟大成殿外挖出了多件文物。     記者隨後趕往現場,發現施工方正在文物專家的指導下緊張挖掘著,一個圓形的石頭構件已經露出地表,表面雕滿了復雜的花紋。     施工方負責人范同利告訴記者,他們在這裡是進行狀元橋復建工程的,“今天上午八九點左右,在刨土打地基的過程中,工人陸續發現了一些造型規則的石條構件,有些石頭上還刻有花紋和文字,我們判斷肯定是挖到文物了,就趕快上報到政府辦、文物局、博物館,請相關專家來現場指導挖掘。”     范同利說,當天上午主要出土了一些雕刻有佛教文字的石柱,和刻有花紋的石板。下午又挖出了一些保存完好的瓦當,兩個體積很大的圓形石頭構件也逐漸露出地表。記者在工地旁邊看到,被挖掘出的石條石板,大大小小足有幾十塊,工作人員正在用水槍進行沖洗,石板上的精美花紋,在洗淨鉛華後逐漸顯露出來。就在記者采訪過程中,一塊保存完好的圓形瓦當又被發現,經過清水沖洗,記者看到,這塊瓦當通體黑色,上面刻有文字。     隨後,記者跟隨范同利來到一個文物臨時儲存間,這裡存放著上午發掘出的石柱。記者看到,這些石柱約一米長,共有八面,每面都刻有文字。經過仔細辨認,記者看到,其中一面隱約刻著“南無妙色身如來”幾個大字。
(來源:中國江蘇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