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去澤雅紙山文化古村接觸國寶級造紙“活化石”

去澤雅紙山文化古村接觸國寶級造紙“活化石”

日期:2016/12/14 11:20:56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這事大家都知道。可大多數溫州人不知道的是,在溫州的瓯海澤雅,保留著始建於明代以四連碓為代表的造紙作坊是中國四大發明的遺址之一,也是全國僅存的國寶級造紙“活化石”。

  近日,記者探訪了最具代表性的紙文化古村落之一的澤雅鎮水碓坑古村,這也是距離市區最近的古村落之一,從溫州市區只需1個多小時的車程。

  水礁坑村掩蔭在群山之中,一條小溪從村前穿過,小溪兩岸遍布水碓作坊,保留了較完整的紙文化村落形態。這兒的民居建築主要集中在小溪南面,沿山勢高低而建,村內的建築均為素石外牆與內部的木質結構,為二層樓屋,除一座為九開間外,其余全為七開間。每幢房子前院是用石頭拼成的寬闊“道坦”,通往村子的道路也均為石頭鋪築石階小道。

  同行的向導是近年在水碓坑村投資“紙山客棧”的負責人潘伯俊。他向記者介紹,水碓坑村的先民從清康熙年間遷入,繁衍生息至今,已有二百多年歷史。村內保存有古民居建築20多幢,還有造紙用的水碓3所,紙槽27座,腌塘39個,這些是澤雅紙山文化的歷史印跡,因此該村摘下了中國景觀村落和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的雙重榮譽。

  沿著村內指南針示范基地所設的指示牌,我們來到澤雅紙山民俗文化專題展示館。此館是一座古老的大院屋,面積約300平方米,裡面陳列著造紙工具、紙農勞作工具、生活用品等200多件實物及圖片,全面展示著紙農的勞動、生活、“紙山”民俗風情及豐富的民間民俗文物,是澤雅紙山社會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紙山文化的縮影。在此展館,通過紙農的一天、紙農的一年、紙農的一生,你可以讀懂千年紙山的靈魂所在。村內,古老的水碓搗聲依然節奏有聲,紙槽裡紙農撈紙的忙碌身影依舊,田野間金黃色的土紙依然醒目。

  在村中央,一所古老的大院門外的石牆上,掛著一個藝術家工作室的牌子,牌子上列有王文生、季偉林、林劍峰、施曉傑、卓曉光5位著名藝術家的名字,這兒就是“意紙齋”藝術家工作室。院內,作品展示廳的面積約300平方米,陳列著5位藝術家捐贈的近60幅畫作。這些作品以個人專題畫展的形式,將傳統造紙的傳承示范與書畫結合。在村內,還有電影《容情》拍攝地的老房子及浙南游擊縱隊十三區隊成立舊址、紙山客棧等文化旅游項目。

   (來源:溫州商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