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古建學術之路 讓傳統居民在守望中創新
日期:2016/12/14 11:05:1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近日,“敬畏自然 守護遺產 大家眼中的西溪南——重走劉敦桢古建之路徽州行暨第三屆建築師與文學藝術家交流會”在黃山市徽州區的西溪南鎮啟動。由於建築師與文學家的參與,使得這次活動不僅是展示建築師鄉土設計社會責任的實踐,更是讓文化、教育、旅游在古鎮民居中“復活”,找到新創作體驗的當代鄉土之行。
包含歷史與創新的“學術之行”
在中國20世紀建築先賢榜上,梁思成、劉敦桢、楊廷寶、呂彥直、童寯堪稱建築“五傑”或“五宗師”。“南劉北梁”之說源於中國營造學社創始人朱啟钤,當年法式部聘前東北大學建築系教授梁思成為主任,文獻部聘前中央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敦桢為主任(後來成為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創始者之一)。朱啟钤說:“兩君皆為青年建築師,嗜古知新,各有根底。就鄙人聞久所及,精心研究中國營造,足任吾社衣缽之傳者,南北得此二人,此可欣然報告於諸君者也。”
1952年12月,劉敦桢率團隊考察西溪南諸地的建築遺產底蘊,開啟了當代中國建築尊重傳統文化的前奏。這不僅成為一個時代的心聲,更成為有特殊價值的遺產。看建築其意義不止於建築,其引申的內涵,或許是此次“重走”活動的價值。對此,相關專家的發言讓人感觸頗深。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認為,本次活動比2006年尋根·創新——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活動的跨界面更廣,凝聚了一批建築、文博、文學、攝影界人士。他說:“保護文化遺產之路很漫長,但要堅定地走下去。中國文化遺產日的誕生與民眾保護文物的行動密不可分。文化遺產強調世代傳承性和公眾參與性,要將祖先的文化經由我們的手,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就應打破行業界限。”
參加過3屆建築與文學交流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馨表示,這次活動更有利於開展向20世紀建築大師學習並普及公眾建築文化的工作。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在“土人學社”“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教學實習基地”揭牌儀式後表示, 該項目從發現、選址、定點乃至建設的全過程,都始終堅守著建築遺產傳承的思想,遵照劉敦桢當年對民居考察的理念。因此,西溪南村的荷田裡酒店充分體現了尊重傳統並使之融入當代設計元素,從而成為不僅受到游人歡迎,更讓業界感到這是一個能夠講述中國設計教育的課堂,用設計去鏈接過去與當代是建築師的堅守與追求。
找尋設計生態的“啟蒙之行”
考察是此次“重走”活動的第二項重要內容,專家們從當年劉敦桢考察的西溪南村出發,立足點是考察徽州民居,為了在生生不息的民居文化中,找尋到對當下有價值的設計生態與靈感。
2016年正值劉敦桢完成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中國住宅概說》發表60周年,重讀該書感受到的不僅是為民設計的住宅說,更有服務當代鄉土設計與村落遺產保護的諸多啟示。劉敦桢指出:“大約從對日抗戰起,在西溪南諸省看見許多住宅的平面布置很靈活,外觀和內部裝飾也沒有固定格局,感覺以往只注意宮殿陵寢廟宇,而忘卻人民的住宅建築是一件錯誤的事情。”
為期3天的考察,建築師與文學家的足跡遍布西溪南村的老屋閣、綠繞亭、果園,唐樾、唐模、歙縣古城(許國牌坊、徽州府衙)、潛口民居乃至世界文化遺產西遞等,實地了解並發現了文化遺產項目的狀況乃至鄉村遺產保護的問題。
潛口民宅又名紫霞山莊,是徽州明代漢族民居建築群,1982年5月,文化部文物局(現國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築群”,將散落於歙縣境內民間不宜就地保護的明清古建築集中保護,1988年1月13日被列為全國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這裡85歲高齡的劉敘傑手持當年其父劉敦桢的考察測繪文稿,逐一對照,且不時與中青年學者探討各幢建築在斷代上的異同點。據了解,他本人20世紀80年代曾親率學生測繪,成功搬遷方文泰宅。
挖掘新傳承模式的“探索之行”
這是一次以紀念中國20世紀傑出建築師為主題的“重走”活動,無論從田野考察、古建築測繪乃至分析研究報告的出版與傳播都體現了當代建築科學的方法,因此傳承中國20世紀建築家的設計研究思想不僅是迫切任務,也是為了探討一種新的傳承模式。
在中國第11個“文化遺產日”強調“讓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的主題下,如何避免城鄉記憶消失、如何避免城鄉面貌趨同是個大問題,所以有效闡釋文化遺產,以開放性、國際化視野講好中國故事很重要,因此要在挖掘、展示、表達上下足功夫。將建築遺產深度融入現代生活,就是要營造創新性的場所,就是要在傳承與創新上持續發力,政府及各方學術機構要扶植此類專業化活動。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