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三百古屋將遷 千裡落戶新豐

三百古屋將遷 千裡落戶新豐

日期:2016/12/14 11:22:4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古鎮已現雛形
 
來到異地重構的精美古屋
 

在碧波蕩漾的新豐江源頭、巍峨的雲髻山下,潺潺的山溪兩側層樓疊榭、飛閣流朱。來自全國各地共300座精巧別致的清代樓閣台榭,告別了故土,近日千裡迢迢遠赴雲髻山下展開了廣東近年來最大規模的古建築異地重構工程。

據新豐縣政府介紹,總投資逾30億元的該項目完成後,預計將有300棟瀕臨消失的全國各地古建築在此找到“新家”。該工程是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古建築異地重構項目之一,建成後將是全國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村落之一,也將為全國古建築群保護和利用提供有益探索。

為全國最大規模的古建築異地重構項目之一
雲髻山下將現“山麓古鎮奇觀”
現場:宏圖華構令人歎為觀止 古鎮已現雛形

當記者昨天從韶關市區驅車3個多小時抵達雲髻山下時,首先撞入眼簾的就是一幢整體氣勢恢宏的巨大古屋。站在古樸的大門前,飛檐反宇層層疊疊,一整條巨木制成的門楣被各式走鸾飛鳳、百子嬉戲的喜慶場景給覆蓋,堪稱宏圖華構。步入正堂抬頭一望,三只圖案千變萬化的藻井如萬花筒般繁復絕倫。再往內走,鐵拐李舉壺橫眉怒目、張果老倚驢休憩……各種建築構件上各式精美繁復的木雕數不勝數。盡管百年時光洗禮使其斑駁陸離,但依然難掩雕工的精美。

該項目的設計總監陳峻說,這幢華美的清代中期建築原是江西婺源附近鄉間某姓的宗祠。“當時當地正在進行舊村改造,要將這幢祠堂拆除。我們花了數千萬元從村民手中將其購下,在新豐異地重建。”

與這座宗祠相類似,沿著一條山溪往山中深處走去,鱗次栉比的各式古宅、古亭、古戲台重橫交錯,一個清代古鎮的雛形已然初現。

背景:十多年走遍江南尋古屋 尋遍全國覓修復工匠

據新豐縣政府介紹,雲髻山古建築建設是當地的重點工程之一,計劃在保護雲髻山的原生態前提下,從全國各地遷建近300棟的明清時期古建築至此原樣重建,形成“山麓古鎮奇觀”。

陳峻說,項目在啟動之前進行了長達10多年的搜集。“我們走遍了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古代繁華城鎮,收購一些面臨拆除、不列入文物保護、具有民俗及地方特色的清代中期建築。”

“有些群眾對古建築的保護意識薄弱。我們去過的部分地區,這些未被列為文物的古建築都處於無序無保護狀態,瀕臨拆除、流離失散。”陳峻說,新豐的“山麓古鎮奇觀”項目,就是對古建築保護的一次大規模嘗試。

“我們收集了300幢各地的古建築,有徽派、福建厝式、廣府、客家人、韶關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等不同流派。將一磚一瓦、一石一木編好號後全部從其祖地拆運過來,再進行細致修復,最後才在雲髻山腳下重新構築。”

在修復過程中,最突出的難題之一是擁有古建築修復技能的老工匠非常難找。“我們搜羅全國,發現這些既懂大建築,又懂小構件的老工匠老藝人數量極少。他們寶貴的技能找不到發揮的地方,大都淪為城市裝修隊的小工。”經過锲而不捨的尋找,最終有來自大江南北的60多名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的老工匠齊集雲髻山下。

據介紹,目前雲髻山下已有35棟古建築同時在建,其中10棟已完成主體及外裝修,5棟正進行內部修復。預計到2019年,全部300幢古建築將異地重建完成。

觀點:
要重視文化割裂的問題

雲髻山的大規模古建築異地重建,引起了學者關注。韶關學院一名長期在粵北地區從事鄉土調查的學者提醒,古建築的就地保護是上策,作為新生事物,異地重建“是權宜之下的中下策,要特別重視文化割裂的問題”。

“主觀上,許多欠發達地區的農民急於擺脫原有的老舊生活環境,融入城市生活的願望比較突出。客觀上,許多百年古屋已老舊松散,尤其是中國傳統建築大都是磚木結構,居住使用了一百多年,蟲蟻侵蝕,也確實不適宜繼續居住,很多村民為了盡快建新房而毀舊房。”

“有人願意將瀕臨消逝的古屋買下來異地重建,從保護的角度來說是好事。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任何一幢建築樣式,都與當地民俗風情有著不可切割的聯系。根在祖地的古屋突然出現在另外一個時空,它與原有的環境割裂,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也不完整了。”

任何一幢滄桑的古建築,都離不開祖地固有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古建築異地重構大規模展開的同時,也有另外一批“文化使者”再次回到了古屋們的祖地,展開歷史、文化、故事的發掘工作。陳峻說:“我們希望在2019年古村全部完成時,它們的靈魂也能隨著回來。”

   (來源:廣州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