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寧古城處處是景,泰寧古城不僅有千姿百態的丹霞地貌,有著浩翰如煙的湖水,也有許多古建築與名人故居。與眾不同的是泰寧古街,其中央用三塊粉卵石。步入街旁的人家中,可以看到“品”字形的“三角灶”,以及人死後用八人抬的“高肩榇”,據說這三樣原本是宋代紫禁城裡皇家才能享用的規格,而這種特殊待遇是狀元鄒應龍用智慧為家鄉爭取來的,現在已成了泰寧獨有的習俗。
金湖:百裡湖山、靈冠天下
景觀指數:★★★★★ 36平方公裡的浩瀚幽深的湖水與千姿百態的丹霞地貌完美結合,如百裡風光長卷,山水交融,如詩如畫,被譽為“天下第一湖山”。
上清溪:千奇藏幽谷,萬芳盈一峽
靈趣指數:★★★★★ 九十九曲,八十八灘,蜿蜒於荒無人煙的赤石翠峰之間,天為山欺,水求石放。乘一葉竹筏翩然而下,一路水聲盈耳,滿溪美景在望,在千回百轉間,暢愉體驗野、幽、奇、趣的原生態漂流樂趣,上清溪,獨得自然清秀,其美態、其韻味,都稱得上是美景中的美女,她處處給人以險境,但很快又以令人叫絕的美景撫慰你,是中國最美的漂流。
九龍潭:水上奇峽、情侶天堂
休閒指數:★★★★★ 九龍潭,因有九條蜿蜒如龍的山澗溪水注放潭中,故名九龍潭。潭內丹峰突兀,峭壁林立,蟬噪空谷,十分清幽寧靜,恍若置身世外,水更讓這片丹霞獲得了另外的靈動與美。這處清、靜、奇、野無一不缺的去處,尤其適合情侶出雙入對,天然地有種親密的情致在其間。
狀元巖:孕育中國唯一巖穴狀元的儒學聖地
神秘指數:★★★★★ 狀元巖為南宋狀元鄒應龍少年時隱居讀書處。這一帶的山水,丹崖懸巖,茂林奇樹,幽峽奇洞,飛瀑流泉,風景險絕優美,還有眾多的珍禽異獸。從人文景觀來看,狀元巖的山山水水打上了儒家文化深深的印記,產生了不少傳說,後人視為教育子弟努力求學的聖地。交通:福建境內的邵武市、將樂縣、建寧縣、武夷山市,江西黎川縣都有直達泰寧的汽車。 住宿:縣城有不少的賓館,較好的有泰寧郵電公寓、金湖賓館等。
寨下大峽谷:翠谷奇洞,地學畫廊
驚喜指數:★★★★★ 三條滿目蒼翠的峽谷,分別是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構造運動為主的三種地質作用形成的。她不僅是植物的王國,更是一個天然的地質博物館。當你流連其中,你會驚訝地發現,不同地質時代的地貌在這裡交錯,你的左側可能是凝固的數億年變質巖,而你的右側則是6500萬年前的沉積巖,游歷其中,仿佛穿行於時空隧道裡,直讓人有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同時,這裡又是山谷的集中營,可以說,有山就有谷,萬谷成寨下,峽谷構成了街道,巷谷如同裡弄,線谷則時時成就一線天。這是萬谷歸一的地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寨下歸來不看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評價其為“世界地質公園的樣板景區”。
泰寧古城:狀元故裡,江南明城
文化指數:★★★★★ 泰寧古城,閩西北一座古樸淡雅、康泰安寧的魅力小城,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曾有“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之盛況,歷史名人楊時、李綱、朱熹都曾在此講學著述,留下斑斑古跡。徜徉其間,你既可在明朝兵部尚書李春烨的深宅大院裡品味“江南第一民居”的美侖美奂,也可在臨水而居的狀元文化公園內觸摸泰寧2200年的風雨滄桑,更可在紅軍街上追憶工農紅軍三進三出泰寧的烽火歲月。閒暇之余,你不妨靜靜地坐在古老的戲院悠然感受梅林戲、傩舞等獨特的民俗風情……
地域文化的差異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泰寧旅游部門堅信文化是旅游產業的生命。2011年,泰寧將根據自己獨特的文化定位和旅游資源特色,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融入旅游,從而構建多元化市場結構,全面提升泰寧的品位和形象,讓廣大游客更好領略泰寧的山水人文。
梅林戲:梅林戲是泰寧的地方劇種,早期用本地一帶“土官話”演唱,故稱“土戲”。
傩舞:泰寧傩舞是古越族傩文化的遺存,因其形神皆備,動作跳躍奔忙而稱“跳神”,主要分布在城關、新橋、上青、朱口等鄉鎮,種類分為文神、武神、扁擔神、李仔駕等幾種。文神穩重,武神則剛,李仔駕活躍,手執道具多是尺板、木魚、小銅鑼等,隊形變幻多樣,節奏強烈。
朱口花燈:朱口花燈每年舉行兩次燈會,一次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一次在農歷二月初四的媽祖廟會期間。每盞花燈都融編扎、剪紙、镂雕、繪畫、紙扎等多項技藝於一爐,色彩大紅大綠,對比強烈;每盞花燈是一件獨立的工藝品,可以單獨的把玩觀賞,充分顯示了朱口勞動人民高超的藝術創造能力。
茶東坑魚子燈:茶東坑民間魚燈習俗,始自清朝道光年間,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歷史。首先用上等竹子材料做魚燈模型;其次是魚鱗剪花,必須講究分寸和平直;第三,是粘貼鱗花;第四,是點眼,描鰓和畫翅;第五,是裝燈照明;最後是上根手提的竹子把柄。人們把這種燈叫“鯉魚燈”,又叫做“吉祥燈”。
上青橋燈:耍橋燈一般都在每年的元宵節前後,橋燈一般每戶一橋。凡年內有喜慶的人家增加一橋,到了燈會這天,家家戶戶扛著板凳到稻田中集中,逐節對接龍燈,點上蠟燭。耍燈人每人肩扛板凳,手扶木栓,排成一列縱隊等候,俟三門铳一響,便整隊出發。在漆黑的夜裡只見萬點燈光排成一條長龍,曲曲折折向前游去,活脫脫一條蜿蜒扭動的火龍,顯得非常壯觀。
天後廟會:天後俗稱“媽祖”,本地人稱之為“媽祖姑婆”。媽祖原籍莆田,傳說她生而靈異,死後為神,多次出現在海上,拯救遇難漁民,抵御風暴,是福建和台灣普遍崇祀的海神。泰寧縣除城關外,朱口、新橋、上青、梨樹坪等地也都建有“天後宮”。
五谷廟會:即神農廟會。泰寧的神農祠叫五谷廟,建在城東的二王岽山腳下,每年農歷五月廿五神農氏在進城內巡街游行。巡街時有船篷、高廠、旗幟、鑼鼓長號、琴蕭樂隊,轎後有少年香爐隊,非常熱鬧。神轎經過街道兩側的住戶,家家在大門前擺設香案迎祀神農菩薩,四鄉的農戶也紛紛趁此日前來趕集,繁榮商貿。
城隍廟會:城隍廟原設嶺上街,後遷移到晝錦門廟前街。每年五月廿七為城隍爺的出巡城池日。城隍出巡是舊時泰寧廟會中最熱鬧壯觀的一次。沿途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八月廟會:八月廟會是按“圖”分開舉辦的迎神廟會。“圖”是泰寧街道的舊稱。每個圖一般都建有一個廟,從農歷八月初一至十八的半個多月裡輪流迎祀諸神。
朱口牛會:朱口牛會創始於清代乾隆年間,起初由當地牛販十八人從外地購來耕牛一批,於農歷七月廿六至廿八,在朱口進行販賣,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後來,相沿成習,逐步發展,形成了馳名省內外的以耕牛交易為基礎的綜合性、區域性農村商品交易會——“朱口牛會”。
武夷山與泰寧同屬丹霞地貌的世界遺產,兩地自駕車時間僅需一個半小時。大武夷旅游線路上有著優美的自然與文化景觀,交通條件又極為優越,特別適合休閒自駕游。為此,武夷山與泰寧兩地加強旅游合作,主動融入福建大旅游格局中,以期打造全新的大武夷世遺旅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