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應縣木塔 中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建築

應縣木塔 中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建築

日期:2016/12/15 0:51:3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舉世聞名的應縣木塔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院內。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范。屬中國第一,世界無雙。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宮寺座北朝南,占地25000平方米。院南100米的入口處是一座三樓四柱懸山頂的牌坊,明間橫額上刻有“浮圖寶剎”四字,橫額之上立匾題“佛宮寺”三字。佛宮寺院整個中軸線上由南往北依次為山門、釋迦塔、大雄寶殿。寺院前部東西兩側還有鐘樓和鼓樓,後有東西配殿、廂房。佛宮寺內除釋迦塔為遼代原物外,其余皆為明清建築。

  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即北宋至和三年,至今已有947年的歷史。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總重量約7400噸。整個建築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方形,上層為八角形。塔身平面亦為八角形,塔高九層,五個明層四個暗層,外觀為五層六檐。塔剎由基座、仰蓮、相輪、圓光、仰月、寶蓋、寶珠組成,直插雲霄。

  木塔在設計和施工上匠心獨具,結構上采用雙層環形套筒空間框架。上層柱腳插在下層柱頭的枋上,並向內遞收,形成一層比一層小的優美輪廓。全塔在結構上沒用一個鐵釘子,全靠構件互相鉚榫咬合。

  塔的暗層,內外槽柱之間的梁用斜撐連接,成八角筒式內外槽框架,增強了構件的整體性。全塔共使用54種不同形式的斗拱,種類之多,國內罕見,被世人稱為“斗拱博物館”。因此,應縣木塔被古人譽為“遠看擎天柱,近似百尺蓮”。一層南北開門,四周設有回廊。塔內各層裝有木制樓梯,游人可拾級而上。二層以上都設有平座欄桿,形成回廊,供游人憑眺。

  塔內各明層內都有塑像,共計26尊。其中一層回廊內佛壇上有一座高約11米的釋迦牟尼金身塑像,保存完好。塑像頂部有精美華麗的藻井,內槽牆上畫有六幅如來佛像。門洞兩側的牆壁上繪有天王、金剛及佛門弟子等壁畫。壁畫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層內槽門額壁板上的三個女供養人,人物體態勻稱,面容豐滿,神情安詳,衣著華麗。據有關專家考證,她們是倡建木塔的三位皇後,從左至右依次為仁懿皇後蕭撻裡(小說裡的蕭太後)、宣懿皇後蕭觀音、欽愛皇後蕭耨斤。古往今來,觀瞻應縣木塔是一大樂事,歷史上不少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佛門弟子盡興游覽之余為木塔揮毫潑墨,留下贊美絕句,塔上因此存下51面珍貴牌匾,其中明成祖朱棣題的“竣極神工”、明武宗朱厚照題的“天下奇觀”筆畫蒼勁凝重、神韻連貫、婉媚娟秀,為絕代珍品。

  應縣木塔歷經滄桑,遭受過無數次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元代以後,應縣曾發生過十余次較強的地震,其中六級以上就有三次,房毀人亡,木塔卻安然無恙。1926年軍閥混戰時,木塔中彈200余發,至今彈痕可見而她仍巍然屹立。木塔之所以壽命綿延,除其本身結構堅不可摧外,歷代不斷維修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的大型維修共有六次。解放前,木塔曾多年失修,許多地方破損不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這一“國寶”,進行了較為系統的修繕和保護管理。1974年到1982年,國家先後多次撥款,調撥優質木材。補修更換了樓板、樓梯、圍欄,加固了二、三層大梁,歸整加固了塔基,補塑了十年動亂中被毀壞的各層塑像,並油飾了外部所有的構件。1993年應縣木塔的維修搶救工作已引起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中央電視台通過《東方時空》節目向全世界征集維修方案,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人民政府聯合組成“山西省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管理委員會”,專事應縣木塔修繕保護工程的前期勘測准備工作。目前,應縣木塔的修繕保護已被列為我國“十五”期間六大重點文物維修工程。

  近年來,應縣木塔的景觀配套工程已經全面展開。為了發展以木塔為中心的旅游業,繁榮應縣經濟,根據縣委縣政府發展社會的指導精神,在塔前牌坊處向南開通一條寬60米長400米,具有遼代建築風格,集旅游、文化、商業為一體的古建大街。在塔後興建一座占地2.4萬平方米的塔影公園,園內假山碧水亭台樓閣鳥語花香。這些建築落成後,與雄偉高大的木塔渾然一體,構成一幅美妙絕綸的圖畫,更會使游人縱情游覽,流連忘返。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