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吳山腳下去看看杭州的“前世今生”

吳山腳下去看看杭州的“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14 10:27: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關於杭州的“前世今生”

    如果杭州是一本書,該如何去讀?關於這道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題方案。

    生活在杭州城,徜徉在西湖邊,只能算是最日常的讀法。不過昨天本報記者倒是發現了一本不錯的“參考書”——6月9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產日,由原先的“杭州歷史博物館”擴建升級而成的杭州博物館也特意選在昨天開館。

    新開館的杭州博物館,總面積達到了1.4萬平方米。

    館藏分為好幾個部分,有杭州出土文物精品陳列館,取名為“物華天寶”;有杭州不可移動文物縱覽(指古建築、古墓葬、古遺址、石刻造像等),取名“意匠生輝”;還有“翰墨丹青”,一看就曉得是繪畫書法;“閒情雅致”是文房書齋,體現的卻是備受中國文人推崇的“小器大樣”、“格物致知”。

    如果你喜歡集郵,這裡還有個“方寸之間”,收納了有關杭州題材的郵票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郵票。

    糧道山1號,是一個地址,也是一段歷史

    想知道一個人對杭州了解得深不深,杭州博物館的地址就是最簡單的試法:糧道山1號。

    糧道山,這是一個對於老杭州來說耳熟能詳的名字——以前杭州要搞登山比賽一般只有兩個選擇,一處是玉皇山,另一處就是糧道山,相對來說,坡度平緩、山道較短的糧道山比較適合低年齡的孩子。

    隨著吳山廣場建成和新杭州人的增多,漸漸的,糧道山也已經變成了一個生僻的地名。所以,昨天杭州博物館工作人員在通知地址時,說的都是吳山廣場和河坊街交界口。

如今的吳山廣場

    進館一看,作為一個杭州人,記者覺得遍眼都是回憶,最感興趣的是“物華天寶”和“意匠生輝”這兩部分。這兩部分也是杭州味最濃的,做的是杭州“前世”文章。

    比如說到昭慶寺,新杭州人就要撓頭皮了,好像現在杭州沒這個寺啊。但七八十歲的老杭州,還是會習慣叫青少年宮一帶為“昭慶寺”。

    是的,目前青少年宮的位置就是老底子的昭慶寺。1994年,在杭州青年少宮基建施工過程中,原“昭慶寺”大殿前的古井抽干後,還發現了一大批器物。杭州博物館成列的青銅人物花觚(用作陳設)就是其中之一,姿態豐滿,神情靈動,很是可愛。

    只在書上看過的清行宮遺址,有了實物

    8000年前的跨湖橋遺址揭開了浙江考古史上嶄新一頁,5000年前良渚文化在杭州升起了絢麗奪目的中華曙光。進入歷史時期以後,秦代置縣、隋代出現“杭州”之名。唐朝,杭州已經成為繁華的東南名郡。

    之後,吳越建都杭州。宋室南渡之後,杭州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歲月如歌,潤物無聲。縱然滄海桑田,歷史終歸還是能留下點滴印跡。

錢塘第一井

    比如文一西路,是明代錢幣窖藏。清波門旁的四宜路,是清代-民國銀元窖藏。到了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第四次南巡杭州,以孤山錦帶橋西為行宮。雍正五年(1727年)改行宮為聖國寺,與靈隱寺、淨慈寺、昭慶寺並稱四大叢林。所以,清行宮遺址在杭州文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彰顯了西湖景觀頗受皇家推崇而再度振興這一重要歷史事件,而且作為遺址本身來說,亭台樓閣和戲台,院落、園林整體格局基本保存,建築遺跡很是豐富。

    這一段歷史,許多人都從書上看到過。白紙黑字,始終只能成為想象的源頭。但現代博物館的表現手法總是讓人驚喜:昨天在博物館中,記者就發現了清行宮遺址的實物還原,場景還原。清行宮遺址惟妙惟肖,封塵的泥土,昂起的龍頭石雕,仿佛一地的瑰寶剛剛揭開蓋頭。

    至於本報昨天報道過的古井“錢塘第一井”,也在博物館裡做了還原,有意思的是,井裡頭還很有杭州習慣地被扔進了硬幣。

    再比如荷花池頭出土的瓦當還果真雕有蓮花,古拙而素雅。滿室的雕梁牛腿、繁復精致更是說不清。

    說到古建築、古遺址時,當場還有諸如西洋鏡的設置,湊近了看,原來裡頭內有乾坤,都是一段段的視頻,光是這堵西洋鏡的牆邊就能花上不少時間。

    老杭州不妨來走一走,這裡能撩起你的記憶,讓你越看越溫情。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