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塘古村山腳下的世外桃源
日期:2016/12/16 18:14:27   編輯:古代建築
濰坊新聞網6月11日訊 在青州西南秀麗的玲珑山下,坐落著一個明代的古村落遺址。這裡青山疊翠,溪水潺潺,石屋林立,古木參天。每當春風拂面,則“芳草鮮美、落英缤紛”,宛如一處幽靜的世外桃源。這就是王府街道辦事處的井塘古村。
走進井塘古村,沿著蜿蜒的青石小徑前行,一座座古老的石屋便撲面而來。光陰似箭,歷經500多個春秋,石屋已不復完整。但那平整光滑的牆面、錯落有致的石塊、雕刻精美的迎風、挑翅,以及惟妙惟肖的石獅、石鼓等無不彰顯著古代勞動者的勤勞智慧,體現著古代工匠原始而高超的石砌房民居建築技藝。
孫全吉是青州王府街道辦事處井塘村人,22歲時經本族孫全禮介紹拜本村吳廣祯為師學藝,他手藝出眾,深為師傅喜愛。從拜師學藝直到停止不干,經歷了38年的石匠生涯。在這漫長的38年中,替師傅掌作、鋪盤子、蓋屋、修壽墳、開石料、打锲窩、掄大錘、做挑翅、打石頭、刻字等,粗活、細活全部干過。他向記者詳細介紹了井塘村特有石砌房民居建築技藝。
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築技藝從井塘村有石房時開始。至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用石頭做為主要建築材料砌造房屋的傳統手工技藝,其在建造過程中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生活理念。石砌房民居建築技藝巧妙將當地民俗與風水文化相結合;從選址、上梁、畫符、鏡子和石敢當等的設立,無不貫穿當地百姓祈求平安吉祥、辟邪納福的樸實思想。石砌房民居建築技藝還運用了大量的繪畫雕刻技巧;其門枕、挑翅、迎風、山牆上通氣孔等采用菊花、梅花鹿、銅錢等圖案,線條流暢、繪畫精美,其石獅、石鼓等,也雕刻細微精致,增加了石砌房屋的美感和藝術效果。
該建築技藝將大量的繪畫、雕刻、風水、民俗和實用性融為一體,有著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以當地青石為主要建築材料,既減少房屋備料過程中的相關程序、環節,又降低房屋造價成本,解決了井塘人幾百甚至上千年的居住問題。井塘石砌房民居建築技藝利用原始的“看平”工具,科學的處理了房屋基礎建築的水平問題,其石塊錯落有致,相互交錯,縫隙處貼補鐵片、石片,既嚴絲合縫,又空氣流通,起著冬暖夏涼、穩定堅固、環保無污染的居住效果,具有較強的科學價值。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大多數人渴望住上新的瓦房。井塘古村沒通電,沒修路,挑水困難,且山路崎岖,通行不便;80年代初期,通過新農村規劃,井塘人大部分搬離古屋,住進了山下的井塘新村。另外,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築需要占用大量的時間,僅石屋前臉料石的打制就需要4—5個工匠160個工作日,且石材沉重,搬動極費力氣;現在大片新瓦房的建設已不再需要這種古老的石砌房建築技藝,年輕人感到學習這種古老技藝基本沒有用途,人們對石砌房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及實用價值缺乏認識。現如今掌握這一技藝最年輕的石匠也已60多歲,並無傳人。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築技藝瀕臨消亡。
石砌房民居建築技藝是井塘古村特有的一種手工技藝,是幾百年來與井塘村民的生活起居深度融合、無法分割的一種民間傳統技藝。為使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築技藝得到傳承、發揚和保護,井塘古村石砌房民居建築技藝已被列入青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和濰坊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該文章轉自[濰坊新聞網] 原文地址:http://www.wfnews.com.cn/news/2009-06/11/content_4597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