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琉璃瓦亭子下的青島料石廠位於浮山腳下就地建造一座毛主席雕像

琉璃瓦亭子下的青島料石廠位於浮山腳下就地建造一座毛主席雕像

日期:2016/12/15 1:37:0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中國考古史上的“五個之最”,使鳳翔享譽海內外。1998年在鳳翔縣政府的引導支持下,南指揮村村民集資建成了中國首家民辦博物館——秦公一號大墓遺址琉璃瓦博物館,開創了民辦博物館的先河,南指揮村民保護文物的責任意識和愛國情懷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和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南指揮村民的創新意識和無私奉獻精神值得發揚光大。充分發揮北京大學的教育、科研資源優勢在國內外的影響力,為陝西省乃至全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培養高層次文物保護人才;完善文化遺產學科的各級各類人才培育體系,為國家和陝西省文化遺產事業培養合格的後備人才;

    當時的青島料石廠就位於浮山腳下,廠革委會決定利用自身優越條件,就地建造一座毛主席雕像,並做為向建國20周年的獻禮。後經嚴格選撥和研究,最終決定由技術好、能力強、政治過硬的劉勝世、王立慶、蘭立忠、劉提世等四位同志負責整個雕像的雕刻工作。劉勝世原是解放前青島石包公司經理,解放後被安排在青島料石廠,此人雕刻手藝極高,王立慶、蘭立忠兩位同志負責毛主席像上半身的雕刻,而劉提世老人則負責毛主席石像下半身的雕刻及整體打磨。老人在回憶當年雕刻細節時,聲音顫顫地道出了一件至今都讓他心有余悸的事情:有一天,其他三位雕刻師傅外出辦事,只留下他獨自在現場雕刻,當他用鋼楔子沿著設計好的方向一寸一寸的雕刻石像風衣時,意外發生了,石像下擺的那塊石料未能按照設計好的石理紋路分離,眼看整塊石料就要報廢。

    四位雕刻師傅為紀念此次雕刻歷程,用花崗巖石自己動手制作了四個毛主席紀念石像章,石像章現至今還擺放在劉提世老人的床頭邊上。當我們告訴老人,他當年親手雕刻的毛主席石雕像已被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保護時,老人很是開心,一再喃喃的說,這個雕像真是很難得,在全國也很難找出第二塊,因為它不僅是絕無僅有的整塊石料雕刻而成。在一次爬山鍛煉時,偶然發現此石像,認為很有保護價值,當時就很重視,並為該雕像的保護多方呼吁。後來,他就任崂山區文化新聞出版局局長後,立即將毛主席石雕像保護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並安排文物工作人員對毛主席石雕像進行現場勘察建立檔案。都打消了此念頭。更有一些人,甚至通過關系來進行協商,想將石像移走,但都遭到了崂山區文化新聞出版局的拒絕。正是由於保護及時,措施到位,才使毛主席琉璃瓦石雕像得以在崂山保存下來,成為崂山的一個重要的文物保護標志,為記住那段難忘的歷史,開展革命傳統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確定戰略合作方向,制定合作規劃。領導小組下設工作小組,由雙方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負責戰略合作期間的日常工作。綏芬河市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提升博物館陳列展覽內容和服務水平。充分利用國家對博物館免費開放補助資金,積極征集社會流散文物,不斷豐富展覽和館藏,從而使前來觀摩的群眾數量顯著提高,尤其是俄羅斯游客,目前已經成為俄羅斯游客必到之地。崂山區文物工作者對該琉璃瓦雕像的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根據有關線索,崂山區文化新聞出版局的同志費盡周折找到了當年參加雕刻的四位師傅之一的劉提世老人,老人現住沙子口街道西九水村。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