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走進姚溝走進臨江古鎮

走進姚溝走進臨江古鎮

日期:2016/12/14 10:18:09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古鎮文化源遠流長

  姚溝鎮地處無為縣城東南16公裡處,長江黃金水道穿鎮而過,高新大道貫穿南北,無為大堤橫貫東西,交通便捷,與蕪湖銅陵隔江而望,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區位優勢明顯。鎮域面積80平方公裡,人口4。05萬。

  姚溝鎮領導告訴記者,姚溝鎮是座名副其實的江邊古鎮,它始建於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這裡還保留著為紀念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將軍而建的“將軍廟”。據了解,近幾年,將軍廟的香火日益興旺,廟宇也修葺一新,有將軍殿、觀音殿等殿堂,吸引不少游客前去觀光、朝拜。

  隨後鎮領導帶著記者一行人“逛”了一遍姚溝鎮的老街,可呈現在眼前的老街卻一點也不顯“老”,記者看到街道兩邊商鋪林立,商品種類繁多,道路也被重新翻修,來來往往的行人不斷,雖然沒有市區那樣繁華喧鬧,人聲鼎沸,但卻別有一番韻味。

  記者在街道邊發現,有些人家仍然保留著古老的紅色木板門,吱吱呀呀的開關門聲仿佛也喚起了人們舊時的回憶,訴說著姚溝鎮古老的歷史。殘留在街道角落的小巷如今走的人已經不多了,巷子裡依稀能聽見收音機裡傳來的依依呀呀的京劇聲。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姚溝鎮一年一度的農歷三月十二傳統廟會,歷史悠久,已經傳承了近千年。鎮領導一臉自豪地說道,“我們鎮的廟會是整個無為縣最大的!”每年廟會期間,這裡車水馬龍,人山人海,江面上百舸爭流,一片繁榮盛景,整個會期長達十天,高峰期每天有數十萬人,他們大多來自五湖四海,在這裡買賣交易。

  農業工業雙翼齊飛

  姚溝鎮是個傳統的農業鄉鎮。但是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姚溝鎮正呈現出農業工業雙翼齊飛的喜人景象,不僅傳統農業蓬勃發展,以電纜產業為代表的新型工業同樣有聲有色。

  近幾年,姚溝鎮徹底改變了以往糧、油、棉單一的生產格局,著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建設了五州農業生態園,大力推行特色養殖和健康養殖,特色農業蓬勃發展起來。2月28日下午,在姚溝鎮宣傳委員的帶領下,記者一行人參觀了坐落於五州村的五州農業生態園。這裡的園區負責人朱先生告訴記者,生態園從2009年開始建起,現在整個園區占地1300多畝,預計投資需要7000多萬元。另外,生態園被劃分為四大區,一是農作物部落園,目前該園已經基本建成,主要種植一些農產品,如棉花、小麥、稻子等;二是特種水產養殖區,准備用於胭脂魚、鲑魚等特種魚類的養殖;三是采摘園,用以種植各類蔬菜;四是經濟果園。除此之外,園內還自建了養雞場,采取放養、散養的飼養模式。朱先生透露,公司還打算建一個農文化展示廳,用以展示原始的農業工具以及一些農產品。展示廳將設有賓館和餐廳,餐廳的食物則全部來自於生態園,確保是無公害的綠色食品。當記者問到整個農業園一年收入有多少時,朱先生笑著說道:“這其實就是個‘賠本買賣’,主要不是為了掙錢,是五州電纜集團的老板為了回報家鄉而建的,為的是造福村中的百姓。”

  五州農業生態園不但轉變了該地單一的農業格局,還促進了當地居民的就業,緩解就業壓力。記者了解到,園區共有員工1600余人,其中絕大部分是本地的農民。無論是在外務工的還是在家待業的終於可以在家鄉,找到一份工作,收獲一份安心。五州農業生態園在提高本地農民經濟收入的同時,還改變了農民的傳統思維,將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觀念植根於他們腦海中。

  水產養殖是姚溝鎮農業發展的另一大亮點,養殖品種主要是河蟹。記者來到了南都村肖宏玉師傅的河蟹養殖場。肖師傅是位有十幾年養殖經驗的“老戶”了,他告訴記者,這40畝的養殖區都是自己一個人打理,每畝可放2000只蟹苗,但是成活率只有50%。每畝的成本近3000元,平均利潤大約在2500元到3000元之間,每年的收入還是不錯的。如今,肖師傅的兒子已經在合肥上大學了,一家人的日子也過得紅紅火火。由於這裡水質好,養殖技術先進,河蟹的質量也高,常有商人從外地來此大量購買河蟹!其中“南湖”牌河蟹已遠銷江浙、上海等地,深受消費者的青睐。

  近年來,受到與之相鄰的“電纜之鄉”高溝鎮的輻射影響,姚溝鎮以電纜產業為核心的新興工業也發展的有聲有色。據悉,姚溝鎮的工業自2004年開始起步,截至2011年底,全鎮共有40多家企業,較大規模的有21家,去年年底工業的財政收入總量為9541。51萬元,全縣排名第四。鎮領導表示,現今要做的就是進行企業的重組、整合,改變企業多、小、散的局面,把電纜產業做大做強,做出品牌,做出效益。

  姚溝之行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是在有限的時間裡,記者卻感受到了屬於姚溝鎮的獨特氣息,姚溝仍在不斷發展,它的未來不是夢!實習生 錢秋月 文  合肥3月7日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