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揭秘水下考古能見度差時只能靠手摸

揭秘水下考古能見度差時只能靠手摸

日期:2016/12/14 11:50:3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為了發掘水下的古代遺址、沉船和水底文物,水下考古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興起。不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潛水技術和裝備獲得發展,水下考古才得以建立。中國的水下考古起步較晚,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     水下考古不僅需要潛水工程技術、海洋勘探技術等相關學科的技術支持,還需要從事水下考古的隊員在專業考古技術培訓外,接受潛水技術培訓,最終具備在水下實際操作探方、進行測量繪圖、拍照攝像等能力。而少數隊員還得具備獨立駕駛舟船、快艇等船舶的執照。周春水說,中國的水下考古隊員,全部擁有“國際三星級”潛水員證書,能在30米以內的水深工作。其中接受過專門培訓的,還可以在60米水深內工作。     在下水之前,考古人員將提前進行水下物探。周春水說,水下物探的設備包括多波束水下聲吶、淺地層剖面儀、旁側聲吶、短基線系統等,它們將幫助考古人員對海底情況有一個較為直觀與全面的分析,便於在大范圍內探測並發現水下文物。待圈定大致范圍以後,就是考古隊員下水。這次致遠艦調查,隊員們背的壓縮空氣就有40多公斤,而另外10多公斤設備,則主要包括相機、測繪等工具。     對中國的水下考古隊員來說,還有一些特別的困難需要克服。周春水說,中國近海考古,來自海生物的危險較少,但近海污染嚴重,能見度極低。即使帶了水下探燈,能見度也只有一兩米左右,有的地方甚至能見度為零。在這種情況下,考古人員工作只能靠手摸。     除此之外,水下考古雖然大多數時候在夏天進行,但致遠艦調查有幾次時間安排在了4月,“結果潛到海底水溫只有三四攝氏度,呆20多分鐘就全身凍僵,只能趕緊走人。”更尴尬的是,近海漁網多,考古人員不小心就會撞上漁網纏住身體,此時只能讓船上的隊員趕緊拉人上岸。但如果隊員上浮過快,極容易撕裂肺部。因此,漁網在台風、洋流等之外,幾乎成了中國水下考古隊員最大威脅。     不過,自2007年“南海Ⅰ號”整體打撈出水後,中國水下考古已經成功跻身世界先進行列。 (來源:四川日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