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張蘭 萬件古玩集聚張蘭古鎮
日期:2016/12/16 18:29:03   編輯:古代建築 明清時期,商賈雲集的張蘭,素有“小北京”之稱。如今,雖然繁華褪盡,風光不再,但張蘭這個只有5000常住人口的村子,卻依然大名鼎鼎。
10月15日,隨著第八屆全國收藏品交流會的開幕,古玩讓這個小村子再次沸騰。被譽為“中國古玩第一村”的張蘭,全村超過一半的家庭都在經營古玩,男的出去淘寶,女的看家看店。在收藏界,說起張蘭可以說無人不知。
地處中國文物的“金三角”的山西,卻在古玩市場中一直扮演著一級批發商的尴尬角色,大量的古玩被運往北京、浙江、廣東等地二次消化,在那裡以高價賣給真正的收藏愛好者,使得山西古玩交易額一直難以迅速上升。要想把山西古玩市場這塊蛋糕做大,必先改變其粗放、松散的經營方式,而這就面臨著現有的幾個古玩市場的整合問題。
全村一半人經營古玩
梁大爺做古玩生意已經30年了,走街串戶收古董是他生活中的樂趣。他最得意的一件藏品,是一張抗戰時期,晉中地區的行軍圖。
張蘭是介休一個不算富裕的小鎮,先前也不過是晉商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聚散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張蘭人將當地老宅中殘存的幾件古玩販至京津,販至滬寧和穗港,於是張蘭的名聲便以這種不經意的方式流傳開來,驚詫了當時整個文物界和收藏界。
張蘭鎮是介休市的東大門,從省城太原走大運高速公路,行駛一個多小時路程,就到達了介休市的張蘭鎮。在進入鎮區的北大街入口,我們看到了一個古色古香的牌樓,上書四個金色大字———明清古鎮,在這四個大字的周圍,全是一些能最大限度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民間工藝品圖片。而在臨近張蘭村主要街道的附近停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車輛。
穿過車流,往東西南北看去,張蘭村的四條主要街道到處是古玩的攤點,有近萬個,一眼望不到頭。鎮裡的老人說,張蘭很久以前就有賞玩奇石、玉器、古玩、字畫等藝術的傳統,人文氣息濃厚。
在張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收藏古玩的習慣,而且不論男女老少都對古玩有些研究。在交流會上,一位30多歲的大姐說:“我們這裡基本上是男人出去‘淘寶’,女人在家種地。我們家是我爸出去找寶貝,他每周除了周五回來,其他時間都在外面跑,周邊的介休、平遙、祁縣他都跑遍了。”
張蘭村的梁大爺在村口擺了一個攤位,一件黃花梨筆筒非常吸引人,他開價一萬元。記者與他攀談中得知,梁大爺做古玩生意已經30年了,走街串戶收古董是他生活中的樂趣。他最得意的一件藏品,是一張抗戰時期,晉中地區的行軍圖。梁大爺說:“那張圖是我在文水收的,沒事了就拿出來看看。有人出兩萬五,可我壓根就沒打算賣這張圖。還有這套黃花梨的文房四寶,即使有人誠心買,我也捨不得賣。”
武光輝自打1979年就做起了古玩生意,如今他是張蘭古玩市場中“澤潤軒”的老板。他說:“我們村人均六七分地,一家也就三四畝地,全村一半人經營古玩生意。除了周五開市以外,我周六、周日會去太原南宮,平時還會去全國各地收文物。”
剛開始的時候,武光輝基本上也就在農村走街串戶收古董。他說:“現在方便了,各地都有我的合作伙伴,他們收來文物,用手機拍照,彩信發給我,我看了照片後,便可以和他們談價錢。”
武光輝笑著說:“現在的張蘭出名了,北京、上海、廣州來的人很多,而且本地收藏愛好者也多了,企業家、煤老板來買古董的越來越多。”
外界了解張蘭的窗口
目前,張蘭古玩市場已由起步時的50間商鋪發展到200間門市,地攤也由原來的100余個發展到周五、交流會期間的7000多個。
位於北大街中段的張蘭古玩市場,是一個頗具中國傳統四合院建築風格的大型古董市場。
在這裡,那些只存在於腦海中的藍花青瓷花瓶、簡潔端莊的木器家具、褪了顏色卻仍不失真的灑脫字畫,甚至那些只有老爺爺老奶奶才用過的白銅水煙袋和他們那個年代使用的各種器具,一一浮現在我們眼前,在倍感熟悉和親近之余,真的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2000年,張蘭籌集資金50余萬元,興建了5000平方米的古玩市場,建造了50多間工藝品商鋪。古玩市場的建立,如同家有梧桐招鳳凰,吸引了眾多古玩商,特別是每周五和一年一度的全國藏品交流會,這裡更是熱鬧非凡。
自2001年11月至2008年10月,張蘭已成功舉辦八屆全國收藏品交流會,吸引了全國34家古玩收藏協會和眾多古玩收藏愛好者。因為工商、稅務、公安、文化等部門保駕護航,這裡連續八年未發生一起盜竊、打架、斗毆事件。也正因為這些便利條件,許多外省市的古玩商也紛紛前來租賃商鋪,發家致富。目前,張蘭古玩市場已由起步時的50間商鋪發展到200間門市,地攤也由原來的100余個發展到周五、交流會期間的7000多個。
張蘭村村長宋迎年說:“張蘭古玩市場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通過市場的努力,使我們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進入百姓的事業,真正實現藏寶於民。自2001年成功舉辦首屆‘民間收藏品交流會’以來,吸引了來自國內外近20萬名古玩愛好者,張蘭古玩市場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也促進了收藏業的發展,成為一處展示晉商文化的‘小博物館’,成為一處收藏家的‘文化驿站’,成為一處向外界宣傳張蘭,讓外界了解張蘭的窗口。”對誠信、和諧的演繹
如今,古玩市場魚目混珠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就連武光輝這樣的行家也有走眼的時候。他說:“90年代以後,新東西越來越多,前幾天收的一塊玉璧,花了三萬二,結果是新的。”雖然吃虧上當,但武光輝卻不打算把這塊玉璧出手,他說:“10年前,我花八千買的一塊玉,結果是新的,現在也還在家裡放著,花錢買個教訓,留個紀念吧。”在交流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古玩愛好者、藏家在並不寬闊的街道上走來走去,與賣主討價還價。一位來自鄭州的收藏愛好者說:“我去過很多古玩市場,這是第一次來張蘭,覺得這裡古玩的品種很齊全,而且賣家都很好,很誠信。我認為做古玩生意,首先是人品要好,晉商在清代時很出名,他們很會做生意,張蘭這裡的人可以說是繼承了晉商的傳統。”
在張蘭古玩市場裡,記者與澤潤軒老板武光輝聊起天來。武光輝的店裡主營明清時期的木質家具,他說:“好東西都沒往店裡擺,如果碰到有意的買家,一般就帶回家裡去看。”除了老家具,店裡一進門的玻璃櫥窗裡,也擺著玉器、瓷器等古玩。一位買主進門詢問玉器的價錢,武光輝告訴他,哪個是新的,哪個是老的,價錢不一樣。而且,還告訴他老玉器在工藝上和新玉器的差別,提醒買家別買上赝品。
在准備走的時候,我們在他店裡看到了一張前些日子舉辦古董交流會的宣傳單,上面寫著:歡迎大家前來參觀交流,凡參加者,免報名費,免報到費,免攤位費。看到這裡,我們很奇怪,這麼大規模的交流會,一點費用也不收,這樣能行嗎?
武光輝說:“每年的這個時候,我們張蘭會迎來很多客人,不用說吃的、喝的和住的,即使他們所帶來的各種信息和新東西,對我們這些經營戶來說,也是很大的效益。如果沒有這些天南海北的客人來張蘭,張蘭也不會有今天這樣的名氣和規模。”
宋迎年說:“經過幾年的經營,張蘭這些經營古董的人們,很大程度上已經秉承了當年晉商的精神和風采。也就是一種‘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度和胸懷,是一種互利合作、互通有無的經商原則,甚至更是一種‘誠信’和‘和諧’在商業領域的體現和再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