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走,切漢陽古鎮看陳燕制秤 這道文化風景曾走進央視

走,切漢陽古鎮看陳燕制秤 這道文化風景曾走進央視

日期:2016/12/16 18:03:45      編輯:古代建築
一根木棍、一個支點、一個秤鉤或秤盤,還有一個秤砣,這就是一把秤。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裡,桿秤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工具。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台秤、磅秤、電子秤等問世,漸漸地取代了桿秤的位置。制作桿秤的手藝人也漸漸地退出了歷史舞台。然而,在今天的青神縣漢陽古鎮,卻仍有一名中年男子執著地投身於傳統手工藝桿秤的制作中。

  他就是陳燕。一個有著女性的名字、女性的心細的大男子漢。

  見到陳燕,是在青神縣漢陽古鎮鹽關口的一家木結構小店裡。店門前掛著或大或小的桿秤,陳燕就靜靜地坐在桿秤下專注地繼續著未完的工序。

  ■自小與桿秤結下不解之緣

  1973年的一天,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對陳燕的意義卻非同一般。因為正是這一天,他與桿秤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這一天起,正讀小學三年級的陳燕開始邊讀書,邊跟父親陳明方學做桿秤。

  “當時生活條件比較艱苦,家裡又有幾個孩子,窮的時候連飯都吃不飽。我父親養育我們幾個孩子也著實不容易。因此,他准備挑選四個在學做桿秤方面有前途的孩子加以培養,一來讓我們多一門手藝,二來以後可以繼承他的衣缽。我剛好就被父親挑中。制作桿秤是一門精細的活路,工序很復雜,需要細心、耐心和悟性。”陳燕回憶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勤奮,陳燕終於練就了一門好手藝。最初四兄妹學做桿秤,可最後就只剩下他一個人堅守著“陣地”。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漸漸地,陳家陳列著小到以克計量、用於中草藥鋪的等子秤,大到兩百公斤、用於稱豬的棒棒秤,品種多達數十個。陳燕做秤的手藝聲名遠揚,獲得了有關部門的特許經營,也讓精通了做桿秤這一門活兒的陳燕充分發揮自身手藝優勢,開起了店鋪,做起了桿秤生意。陳燕制作桿秤,頭腦靈活,敢做敢想,技術精湛,參加原樂山地區桿秤制作大賽,還榮獲過第二名。因質量過得硬,精度高,外觀好,陳燕做的手工秤往往供不應求,每年有200多把銷往樂山、眉山、成都等地。可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發達和現代計量工具的普及,傳統桿秤市場縮水,陳燕的手工秤生意越來越清淡了。

  制作一把大秤大約需要兩天的時間,純收入二三十元。生意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賣幾把小秤,每把二十五元,但有時候一天難賣一把。對陳燕來說,制作桿秤只能勉強維持生計。“只要還能養活自己,就要把這門傳統手工藝堅持下去。畢竟,這是祖宗留下的,不能丟失”,陳燕笑著說道。也正是這個堅定的信念,使得陳燕的制秤成為了漢陽古鎮裡的一道文化風景。

  ■小桿秤讓他曾做客中央電視台

  “我這輩子沒有白混,還免費去了一趟北京,增長了見識,開拓了眼界。”陳燕告訴記者,2003年9月,他憑著“稀而貴”的制秤手藝,被邀請進中央電視台“留住手藝”專題節目的演播大廳,參加全國剃頭、鋸碗、糖畫等七個行道的民間手工藝同台獻技表演,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大聲喝彩。也正是利用這一次機會,陳燕將“制秤”這個傳統手工藝重新帶到世人面前。從選木料、做秤桿、打刀口、包鐵皮、鑄秤盤、定秤砣、打銅絲、碼星線、配吊鉤……到制作成功一把完整的桿秤,據說需要130多道工序。

  據陳燕介紹,桿秤制作工藝繁雜。從最初的砍樹鋸木頭,到最後給秤桿上亮光漆,步步都有規矩、絲毫錯亂不得。古代,制作一把桿秤需要150多道工序,現在技術改良後加上有些原材料可以從市場上買到,工序已經減少為100多道,但即便是這樣,對於一個大男人來說,要記住那麼多的祖傳步驟,也還是不容易。

  “秤講究的是公平,老百姓講究的是誠信”,陳燕手拿一把秤,對記者說,“作為一個做秤的手藝人,最重要的是,不僅僅手上有桿秤,心裡也要有桿秤。只要你的心平了,秤也就平了。”

  說到手工秤的未來,陳燕的心放得很寬。他說,半輩子的精力花在桿秤上,現在心中對桿秤已經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制作桿秤也似乎不再是經營生意的需要,而是成為了一種習慣。農村人講求實在,在桿秤日趨沒落的現代,已沒有人願意再來學習桿秤制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制作桿秤不是一兩天就能學會的活計。陳燕深知自己制作桿秤的手工藝無法再傳承下去,談到這一現狀,陳燕心裡卻很坦然。

  “桿秤這門傳統手工藝無法再傳承下去,這是為什麼?因為這種傳統手工藝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已經被淘汰了。換句話說,就是社會在進步,經濟在發展。看到這一個層面,心裡盡管很不捨,但還是應該感到高興。”說這些話時,陳燕表情很淡然。記者 易可可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