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敲響古建築保護的警鐘

敲響古建築保護的警鐘

日期:2016/12/15 1:20:4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5月10日,成龍在央視訪談節目裡說,他之所以要把收藏的四棟徽派古建築捐贈給新加坡,是因為對方很重視,能夠把這些老房子好好地保存下去。成龍到新加坡,看到了對方那些保存、維修、電腦掃描的措施,看到對方是把老房子當寶,很感動。他還表示,在看對方周詳的考證和對周邊環境的設計後,幾乎有沖動想把其余的也捐給他們。
  成龍的說法讓我們思考,給我們敲響了古建築保護的警鐘。保護不僅要重視,更要有科學系統的方法。近年來,我市加大重點保護建築的保護力度,對全市重點保護建築啟動測繪、健康狀況大普查等“搶救”工程,還制定了重點保護建築分類保護與維修標准,動員社會力量共同保護重點保護建築。同時,我市還重建全市重點保護建築的“檔案”,以備“大修”之用。2002年,我市確定了第一批101處重點保護建築,包括大連賓館、關東銀行舊址、大連第一中學等。2004年,我市公布了包括天百大樓、鐵路工人文化宮、第三十六中學等第二批38處重點保護建築。2009年,我市將大連港15號庫等68處建築列為市重點保護建築預保護單位。但保護的效果如何?這些措施是否還有一些地方需要補充?還有哪些地區的先進經驗值得借鑒?看到古建築流失,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對現有古建築保護的不足。
成龍要將自己收藏20年的安徽古建築中的一部分捐贈給新加坡一所大學一事引發輿論一片嘩然。近日,有記者深入皖南古徽州發現,很多文保名單之外的、偏遠山區的古建築,由於缺乏有效保護,正在自生自滅。
  讀罷此新聞,耳邊不由響起余秋雨的喟歎:“偌大的中國,竟存不下幾卷經文?比之於被官員大量遭踐的情景,我有時甚至想狠心說一句:寧肯存放在倫敦博物館裡!”余秋雨在《道士塔》中曾如是描述百年前莫高窟珍貴文獻遭粗暴待遇的悲痛心情。
  斗轉星移,百年已過,成龍要將古建築捐獻給新加坡的消息再度刺痛國人的神經。且慢將不愛國的污水潑向成龍,因為看如今記者調查的古徽州建築的現狀,憤怒之余其實能激發起大家更多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平心而論,我們在古建築保護方面做的夠好嗎?
  其實何止古徽州建築沒有得到妥善保護,這幾乎折射出當下我國很多地方古建築保護的通病。成功申請成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築能夠得到政府部門的有效保護,甚至能夠成為旅游景區制造財富,而很多文保名單之外的古建築則只有自生自滅的份兒。
  遠的不說,就說咱們膠東古建築保護就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以人們對待古建築的態度即略見一二。天後行宮的外牆上就曾多次成為小廣告塗鴉的樂土,一些旅游景點也常見“到此一游”的刻字。曾跟專注膠東民間文物的收藏家聊起,據他講,現在城村改造,很多寶貝都被人們給毀掉了,看看那些斷掉的石碑和拆掉的老房子,都是些膠東歷史文化的見證,毀掉真是太可惜了。
  老房子好看,拆了可惜,但怎麼才能讓它存在下來?城裡人說,這得保護,但那裡的老百姓怎麼生活?政策上,我們沒有更多創造性的思考,只是一味地說保護,甚至保護的條件都達不到,很難讓房子得到維持。徽州汪氏後人、新浪前CEO汪延的疑惑值得反思。
  不可否認這些年來,中國經歷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尤其是城鎮化的結果,使得農民向往小城鎮、小城鎮居民向往大城市,而住在大城市的專家又在為古建築擔憂。問題是老建築經不起歲月的侵蝕,慢慢變成危房,為了更好的生活方式,只能將老房子進行翻修裝飾,搬往城市裡的居民就將老房子閒置。隨著古玩生意的興起,不少老建築也被文物販子盯上,整棟古建築可以整體搬運買賣。而當地一些居民出於對古民居價值的不了解,將一些沒進入保護范圍的民居、古建和古建材料、構件任意出售。
  納入保護規劃的古建築得到妥善的保護,但那些更多沒有納入文保范疇的古建築將何去何從?只靠憤怒無濟於事,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要多一分思考、多一分理性、多一分科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