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走進宛西原生態古村落——內鄉吳垭石頭村”系列之五 從神異傳說走向美好未來

“走進宛西原生態古村落——內鄉吳垭石頭村”系列之五 從神異傳說走向美好未來

日期:2016/12/16 18:04:16      編輯:古代建築

 □記者盛夏文圖

  2009年10月31日,吳垭石頭村榮獲“中國景觀村落”稱號。在《申評與考察工作報告》中,評委贊歎:“原來以為中原地區因戰爭頻仍經濟相對滯後,古村落也許已蕩然無存,但是,吳垭村刷新了我們的概念。除了缺少水源使該村少了點靈秀之氣外,這是一個十分精美古樸粗放中別有一番雅致的石頭小村。”

  石頭村村貌奇異,奇石奇樹眾多,並伴生著許多民間傳說,成為碑文家譜外口傳的民間歷史。

  村西有片坡地約6萬平方米,叫大石峽(又叫大石壕),它古樹參天,栗樹、黃楝樹遮天蔽日,樹叢間有許多青黑色大石頭,呈南北向帶狀分布,石與石之間形成縱橫交錯、窄狹幽深的石壕溝,可容數人。人躲入石壕溝,很難被發現。據石頭村老人講,清末民初刀客四起,匪患不斷,老百姓常躲在這裡避難。抗戰時期,日本鬼子打到了吳垭石頭村,村民躲到石壕溝。日本鬼子追來,害怕有埋伏不敢進,放了幾槍就走了,大石壕再次救了村民的命。

  吳垭石頭村與內鄉恐龍蛋化石群分布區緊緊連接,地質結構相同,村中村外怪石隨處可見。從石頭村向北看去是棋盤山,裸露在地面上的石頭呈十分規矩的方塊狀,俨然棋盤。老百姓說,王母娘娘到西天去,途經此地把金簪子弄丟了,玉皇大帝派豬八戒來找,這些棋盤般的石頭,就是豬八戒用耙子摟的。

  村中古樹極多,最有名的一棵是具有200年歷史的金桂樹。在村北頭一處廢棄的石頭院裡,我見到了它,樹身修長,有橢圓形龐大樹冠,形態優美安然,很難想象它繁花盛開時會是什麼樣。“石頭村的桂花樹全內鄉縣都有名,原來有好幾棵,現只剩兩棵了,這是那棵大的,有人出好幾萬要買,樹挪死,出多少錢村裡人也不會賣的。”曲鄉王井村村委會主任吳丙合道。

  石頭村墳園中還有一棵三杈古柏,有200多年歷史,它的主干上有三個分杈,很少見。

  三杈古柏在村中地位特殊。260余年來,一直有這麼個傳說,說最初吳迪元來到這兒,把從原籍帶來的這棵柏樹種在了這裡。吳迪元生一子名吳復周,吳復周生了三個兒子,這棵柏樹跟著就分了三個杈出來,每個分杈代表一個孩子。有意思的是,長得旺的那個杈,代表的那個吳姓分支的後代就有出息,就興旺發達。現在柏樹三個分杈都比較茂盛,這個家族已有不少子孫走出山村,開辟了自己的新生活。

  這棵樹堪稱“家族樹”,它像一本立體的活態家譜,講述著小村260余年的歷史。

  “三輩送客離娘禮”“黑虎廟”裡審奇案

  石頭村女子結婚,得有該女三輩人(爺爺輩、父輩、同輩)相送,稱“送客”。這是為什麼呢?

  據村中老人講,明萬歷年間,內鄉有兩家世交結成了親家。公子叫黃文秀,家住赤眉城。小姐名李秀英,家住李官橋。兩地相距100多裡。

  大喜日子選在三伏天,黃文秀騎大馬帶花轎到李家迎親。山路崎岖,日過午時,花轎才趕到湍河邊。因為天熱,黃文秀和轎夫都跑到河裡去沖涼。坐在轎裡的秀英姑娘想方便,便摸下花轎,跑到較遠的玉米地裡。待她回來,花轎已不知去向。這時從南邊來了個趕馬車的鹽商,把秀英姑娘騙走賣到山西一員外家。

  再說轎夫洗了澡回來抬起花轎就走,到了黃家才發現轎子是空的。兩家官司打到南陽府,轎夫證實新娘確實上了轎,男方敗訴,傾家蕩產。

  黃文秀悲憤出走,四處流浪了6年,最後到山西給一員外家打短工。時值三伏,小主人要他陪著到河灣洗澡,文秀仰天長歎:“洗澡洗澡,中途調包,人財兩空,遺恨終生。”這話被花牆內員外家的小妾聽到了,小妾找來文秀,文秀哭訴,小妾也哭:“說不定你那秀英已經死了,你忘了她再娶吧。”文秀憤然:“她負我我也不負她,她在我求其為伴,她亡我獨身自守。”小妾大哭,承認了自己身份。當夜兩人就潛逃回了故裡。

  此後,內鄉各地包括石頭村打發閨女,都要有娘家三輩人相送,以防不測。這一傳說其實透露出內鄉山深嶺險,自古地面不靖,老百姓日子不太平的社會背景。

  石頭村男方迎娶禮,得送給女方整豬,最少也得連皮帶肉五斤肉(當地稱連刀肉),這叫離娘禮,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很久以前,內鄉有位縣官看到一年逾古稀老太太挨門討飯,問起來是被兒子胡六夫婦趕出來的。第二天縣官升堂,傳令帶來胡六夫婦。他問胡六:“為何不養老母?”胡六答:“俺媳婦不干。”縣官轉問胡六媳婦:“這話是真的嗎?”媳婦道:“老了沒用,不如養頭豬。”縣官又問老太太:“老人家,你記得胡六出生時多重?”“記得,他個子大,有七八斤。”縣官說:“就算五斤吧。”又下令找來個屠夫,指著胡六對屠夫道:“他媽生他是七八斤,他現在不認親媽,我命令你在他身上割一塊五斤重的離娘肉。”

  過來兩個衙役,把胡六按倒,扒光衣服,屠夫拿起明晃晃的尖刀,就要動手。他媳婦跪下求饒:“老爺饒命,割他五斤離娘肉,他就活不成了,我們一家咋過呀?我養活婆婆。”縣官問:“你這是真心話?不後悔?”“一輩子不後悔。”於是縣官令衙役放開胡六,對他說:“孝敬父母,早晚問安。活養死葬,不許違抗。如有怠慢,小心皮肉。”胡六夫婦帶著老母親回去了。

  以後,石頭村女兒出嫁,男方都要給女方送“離娘肉”,最窮也要給女家送一塊連刀五斤“離娘肉”,中產之家為了體面,除五斤“離娘肉”外,再加上豬頭和豬四條腿,豬尾巴夾在豬嘴裡,代表整豬。到現在,石頭村人還戲稱閨女為“豬頭”。

  2009年11月,記者在石頭村不遠處見到一座三間房子的小廟——黑虎廟,廟裡一個泥塑的威武將軍騎在一頭斑斓猛虎身上,他就是黑虎神。石頭村人敬他,又是為何?

  話說清雍正年間,吳垭石頭村西邊的羽毛山有猛虎出沒,叼牛羊傷人命。石頭村及周邊村民就建了座黑虎廟,供奉黑虎神祈求平安。

  廟建了,神靈也供奉了,但虎患未除。羽毛山這條路,還是內鄉、淅川兩縣商民往來的必經之路,為保安全,當地規定由鄉勇持槍護送商民,每天定時過山,但還是免不了出事兒。羽毛山北住著一戶鄭姓人家,家中三兒子中了秀才,四兒子去接他回家,路過黑虎廟時被一頭拐爪黑虎吃了。

  鄭家人滿懷悲憤,每到內鄉、淅川兩縣縣令就任,就上書訴禀,乞求滅虎報仇。縣令畏難推托,此事一拖數年。鄭家無奈,又“越級上訪”,將黑虎告於南陽太守。南陽府正堂謝昌接了狀子,專程前往羽毛山辦案,內鄉、淅川兩縣文武官員都陪同前來,正當午時,當場開堂審黑虎神。

  衙役將黑虎神及四周廟神、土地神的塑身,皆繩捆索綁,架於廟前。謝昌鄭重宣讀《控黑虎文》,怒視黑虎神塑身,喝道:“神以黑虎稱,必專司虎政,豈血食一方,竟不見不聞。聰明正直之神,當必不然。”

  接著謝昌命左右將一眾神塑都用桃木枷鎖捆綁,放在太陽之下曬。只見黑虎神塑像的頭頂竟冒出汗來,在場官員都驚呆了。

  謝昌又卜卦追審:“虎藏何處?敢報假情,立將塑身扔下黑龍潭。”卜卦馬上靈驗地回答,拐爪黑虎逃往西北方向。謝昌立令聚集獵戶能手,速往西北群山搜捕。不幾日,追捕虎數只,但均不是拐爪黑虎。

  不久,土地神托夢給鄭家人:“如減我刑,我願前往拿虎。”謝昌得知後,遂命解脫土地神身上的桃木枷鎖。沒多久,果然有一拐爪黑虎被緝捕歸案,更神的是,這只黑虎繞黑虎廟三圈,大叫三聲,“自抵弩弓而死”。是日,是農歷三月十五。

  此後這一帶山區再無獸患。人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十五起會,叫“黑虎廟會”,正會三天,大戲雜耍應有盡有,三教九流游山交易,盛況空前,沿襲至今。

  岞曲鄉原人大副主席景子飛致力於搜集當地民間傳說,他告訴記者,老內鄉縣志有《控虎禀文》,羽毛山也曾有碑文記載此事。這個充滿神異的故事,也見證了當地山深林密、猛獸出沒的山區特點。至今內鄉的旅游勝地寶天曼“仍蘊藏著2900多種珍稀瀕危植物和華南虎、金錢豹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這樣的地方,有這種傳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現在:青年壯年大半搬遷未來:力推“中國旅游名村”

  石頭村有著籠罩著神異色彩的過去,它的現在卻越來越寂寞。

  “水源奇缺,山上土地都是靠天收,發展受局限。最近幾年,吳氏後代有100多人丟掉土地搬到縣城居住,靠做生意生活。還有100多人戶口雖然在家,但常年在外打工。村裡只剩下60多口人,20多個是留守兒童,其余大多是老弱病殘。”岞曲鄉黨委書記周曉鋒道。

  吳宏建、李桂連家是村子裡少見的一個年輕家庭,兩口子都是37歲,有兩個孩子。他們家最有田園風味,是多部電視劇的外景地。

  我問李桂連平時咋過日子?她說:“種種田,家裡養十幾只羊,手頭緊張時就賣幾只。吳宏建農閒時出外打打工,我在家帶帶孩子。一年能掙萬把塊錢,平時也花不著錢,但兩個孩子要上學,還是有點緊張。”

  其實兩人年輕力壯,是有能力像村中個別人家一樣,將石頭房翻蓋成磚房的,但李桂連說:“有錢也不翻蓋,因為我們也想出去。”

  石頭村有很長一段時間像被人遺忘了,被拋棄了,它躲在深山裡,一戶戶農家相繼搬走。

  到了2005年,小村走向新生的拐點。那年7月1日,剛剛擔任岞曲鄉黨委書記的周曉鋒慰問老黨員貧困戶時,偶然發現了這個村。周曉鋒是記者出身,曾著書多部,他以文化人的敏感,看到了村子潛在的價值。他感歎這裡有“中國人骨子裡的家園夢想”,並寫道:“一石屋一石桌,一石牆一石座,足以暢敘幽情,兼賞花鳥。但放眼,或天高雲淡,千雁萬鶴。或蒼霧迷漫,炊煙袅袅。或木石為盟,郁郁蔥蔥。須漫步,一戶家,兩排列,三重院,最是森嚴壁壘地,正當原生留遺風。早春尤憐雛菊,晚秋最愛霜葉。參天古柏,閱盡石村往事;沉碑墓刻,見證人家興衰。”

  周曉鋒有了把石頭村推出去的想法,並得到了原縣委書記翟幸福、縣長李建濤的大力支持。很快,《河南日報》以新聞圖片的形式,第一次向全國介紹了吳垭石頭村。2005年年底,因為石頭村地貌原始古樸、民風熱情淳樸,央視16集戲曲連續劇《瓜兒籐兒根兒》在此開拍。

  到了2006年,石頭村成為“省保”。2006年到2007年,周曉鋒在多部門支持下,募集到資金,硬化綠化了1公裡的上山道路,鋪築了4000多平方米的石板路、石頭台階,修復了接官廳,設置了奇石場,給石頭村創造了基本的旅游條件。2007年,石頭村被收入河南首批“古代及近代民居民間建築保護名錄”。2007年10月,央視20集電視連續劇《小鼓大戲》選這裡為外景地。2008年,石頭村又被評為“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

  2009年,縣委書記王萬鵬和縣長全新明提出要力推“以吳垭石文化為核心的西南部民俗文化旅游區”,將“一個原始村落——吳垭民居”作為內鄉旅游的新亮點。南陽市委書記黃興維、市長穆為民要求“著力培育以內鄉吳垭石頭村為代表的鄉村游、民俗游、生態游,將石頭村納入市縣旅游開發三年規劃,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作為中國旅游名村打造”。2009年,石頭村在南陽市副市長馮曉仙的力推之下,成為河南首家“中國景觀村落”。

  石頭村,相對於河南境內諸多饒有特色但已迅速消失的古村落,是幸運的。(全文完)

  石頭村中的土地廟,裡面供著土地爺和土地奶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