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百子亭民國建築原是“將軍宅邸”

百子亭民國建築原是“將軍宅邸”

日期:2016/12/15 1:19:52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市民胡先生爆料:最近在百子亭轉悠,在一片瓦礫堆中,看到有幾棟老式的小洋樓,陽台上欄桿非常精美。內部樓梯還是木制的,是典型的民國建築。但是這些老房子被刷上了“征收”、“搬遷”的紅字,會不會要搬遷啊?

  征收辦公室:

  這裡的民國建築不會拆除

  在一片瓦礫堆中,現場留存的民國建築,大約有五六棟,它們散立在亂石場中。放眼望去,這些建築中既有紅磚黑瓦藍色屋檐的三層洋樓,也有青磚紅瓦的八角樓,還有黃色毛坯包裹的兩層小樓。部分樓層還帶有小陽台,與現在水泥石柱制成的陽台圍欄不同 ,其圍欄多為鐵制,且花型多樣,不過經過幾十年的風吹雨打,圍欄的黑漆多已褪盡,有些甚至已經生銹。

  透過二樓的門窗,依稀可見內部樓梯的扶手,同陽台圍欄一樣,也是鐵制,不過其保養顯然要好很多,黑色的油漆還均勻且閃亮,風格相似的兩棟建築之間往往距離很近。

  記者來到現場征收辦公室。這裡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打上“征收”、“搬遷”的房子不會被拆除,“因為是民國建築,我們不會動。”記者了解到,目前編制規劃的是百子亭民國風貌區,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主要負責該項目。他也向記者證實,百子亭是優秀的近代建築風貌區,是為立法所正式保護。“除了眼前這幾棟,整個片區一共17棟左右,都不會動。”

  規劃專家:

  這裡建築特點是參差不齊

  周琦告訴記者,百子亭的民國建築風貌區,在南京全市是獨一無二的。民國政府做首都規劃時,規劃了著名的頤和路公館區等,但漏掉了百子亭。“所以當時這裡是一片閒置用地,後來一位將軍看中了這塊地方,就自掏腰包,蓋了房子。住了一段時間,感覺不錯,百子亭片地塊就在軍界傳開了。幾位將軍慕名而來,也自搭洋房、洋樓,漸漸成為軍界人士扎堆的地方。”

  “所以我們能看到,這裡的民國建築排列是參差不齊的,各自間連朝向都不一樣。房子間的道路寬窄不一,質地不同,細沙、碎石、洋灰、土路什麼都有。”周琦認為,就是這種不對稱的“亂”,才顯出這片“將軍府邸”的生活味兒。

  改造計劃:

  修繕後將做文化類展館

  周琦告訴記者, “保護重點在於風貌,不是作為個體的老房子,而是作為整體的‘老味道’。”

  在這個“主題”下,建成後百子亭風貌區是什麼樣?這位專家說,經過調查,建築構成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歷經三四十年代,以及建國後五六十年代,一直到八九十年代。除了民國老房子保留,“建國後的民居也要保留3棟,屆時,市民就能看出南京民居的變遷。”

  他透露,民國建築,在修繕後計劃用來做文化類展館,對公眾開放。風貌區的道路也要保護原狀,細沙、碎石、洋灰、土路各種質地的道路依舊交織在一起。“風貌區道路唯一的要求是不能通車,這也是遵循歷史,所以打造成步行街。”此外,該片區較大規模新建的,只有風貌區旁邊一個城市綜合體。

  據透露,該方案已經上交規劃部門,目前正在審核中。在南京民國風貌片區中,百子亭的規模,在頤和路民國風貌區、梅園新村民國建築群之後,排位第三。改造工程有望在年內動工。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