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走進千年古村 感受歷史滄桑

走進千年古村 感受歷史滄桑

日期:2016/12/16 18:37:59      編輯:古代建築
  位於鎮江新區姚橋鎮的華山村,因一曲《華山畿》及華山畿傳說而備受考古和文史界專家的關注。昨天,記者走進這個千年古村,去感受歷史,品味文化,同時也期盼著古村在歲月的長河中再度煥發青春。

  《華山畿》:一則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

  “華山畿,君既為侬死,獨活為誰施?歡若見憐時,棺木為侬開!”這首南朝樂府民歌,相傳便是《梁祝》這一廣為傳唱的愛情悲歌的雛形。宋郭茂倩的《樂府詩集》裡記敘了這則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

  傳說,南朝宋少帝時,南徐有一士子前往丹陽途經華山時,遇見一美貌女子,走後三天,相思而逝。臨終時囑咐,靈車須載其棺木從華山經過。當靈車行至該女門前,牛任憑拍打終不肯前行。該女子出門歌《華山畿》一曲後,棺木應聲而開,女子縱身入棺而死。時人將兩人合葬,名“神女冢”。

  而據考證,“華山畿”故事的發生地就在今天鎮江新區姚橋鎮華山村。去年,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華山畿》和華山畿傳說”榜上有名。如今,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仍保持著原生狀態的自然村落,古街、古巷、古院星羅棋布,古韻、古風撲面而來,便宛如走進一部古書,似乎每踏一步就能用足音敲出一個民間傳說、一個歷史故事。

  《華山畿》是當地人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如今的華山村依然有很多老人孩子在興致來時會唱上一曲《華山畿》。2006年夏天,一直在當地人中流傳但未能找到遺跡的“神女冢”在華山村被考古人員發現了。這是一座大型的南朝時期男女合葬墓,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專家及當地群眾認為,它很可能就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梁祝”雛形《華山畿》之“神女冢”。

  高33.8米,胸徑1.94米的古銀杏樹是該村現存最古老的地面古跡。該樹種植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至今郁郁蔥蔥。古銀杏樹旁的張王廟仍香火旺盛。據說,目前江南一帶最早的廟會就在該廟。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的開門節、十月十五的關門節,從附近乃至鄰近省份的人都會到這裡來趕廟會。

  令當地村民們倍感自豪的是一條被稱為“龍脊街”的古街。據《丹徒縣志》載,1000多年前,這條古街上有日雜小百貨店、茶館、布莊、工藝繡品鋪、酒坊、油坊、飯店、綢布店等商店30余家,逢年過節更是人潮如織。

  各朝各代都在華山村留下了各式各樣的古井——禹王井、南宋古井、觀音井、民清古井等;清代的“舉人門”上的磚雕,采用多層次圓雕、浮雕和镂空等雕刻手法,圖案精細,栩栩如生;三進42間,建築面積1400多平方米的張家老宅“積昌堂”,宅群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布局合理,主人張麒麟是李鴻章的管事;歷史著名人物冷遹出在華山村,當地還留有冷家祠堂;華山村的李家祠堂據其宗譜記載,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後裔;此外,華山村還是太平叫叫的發源地……

  遺產:亟待保護修繕

  華山村因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而被譽為“江南第一古村”。然而,記者在村中看到,古老街肆因時代變遷在日漸衰落,古老建築因年久失修正垮塌損壞,古老文化因缺少傳承而面臨消失的危險……

  眼看著古老的歷史文化遺產在自己的面前漸漸消失,華山人非常痛心,許多有識之士也紛紛伸出援手試圖留住這一份寶貴財產。今年已經70高齡的解小祥便是其中之一。解老本不是華山村人,但自從1976年娶了村中姑娘任桂芬以後,便與歷史悠久的華山村結下了不解之緣。從發動村民集資保護那棵千年銀杏樹開始,到恢復張王廟、修復太平門、朝陽門、迎嘉門、安康門等6大券門,再到發動成立華山民間古文化保護修復委員會,聯絡村裡村外各界人士共同保護和修繕老街、老宅、老路、老橋……雖然出了錢,吃了苦,甚至受了氣,但他依然如故,樂此不疲。因為他愛這個村,愛這裡的人,愛這些古老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產。他說,在村裡,像他這樣為保護華山村的古老歷史文化而出錢、出力、出主意的“業余文物保護員”還有四、五十個,經常參加各種保護活動的也有20多人,募集的保護修繕資金超過20萬元。

  然而,這一切只是杯水車薪,令解老憂心的是,像華山村這樣經歷6000多年留存下來的古村落已經不多,可單靠他們自己的力量,實在是力不從心。

  讓古老村落煥發青春

  斑駁的石階、蕭瑟的木房、偶爾的人語,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在小街上蹦跳著向前走……臨近中午的小街,如往常一樣靜谧。小女孩不知道,她腳下所踩著的醇厚歷史積澱,正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他們期待著讓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青春。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我市的國家一級作家廬山多次來到華山村,為華山村的發展出謀劃策。講到華山村,他激動地說,華山村地處吳地,各種史料和出土文物表明,這裡有著6000多年的悠久歷史,這裡還有著各種小戲、歷史遺存、特產,如果不加以搶救、保護和開發,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步消失。他認為,要使得華山村煥發青春,各級領導必須加以重視,加大保護和投入力度。

  退休已經多年的楊俊達是華山村人,雖然住在鎮江,但是只要村裡有事,他隨叫隨到。他介紹說,近年來,北京、上海、蘇州、鎮江等地的許多專家學者曾來到華山村考證,都認為這裡是一塊“寶地”,應該加大保護和開發力度。他認為,華山村的文化都是有真實的歷史依據的,不是人造景觀,其開發價值遠遠大於一些人造景觀。

  歷史:不能僅是照片或回憶

  “這些老建築,歷經百年風雨,許多地方都已破敗,有的甚至已經腐朽,如不抓緊修復,留給後人的可能只有照片或回憶了。”在三進42間規模的晚清建築張家老宅“積昌堂”,華山村村委會副主任戴金中介紹老建築曾經輝煌的同時,更多是如何盡快保護和修復這些“老家當”的焦慮。

  戴金中說,4年前村裡成立華山古文化修建委員會至今,共募集資金20多萬元。這些年來,村裡修復了6個券門、買下了李家祠堂等部分古建築,資金已所剩無幾,就連為千年古銀杏樹裝一套避雷設備都難以實施。目前村中八成是老宅,要將如此大體量的建築及人文景觀,開發成具有一定水准的旅游項目,單靠村裡力量顯然是杯水車薪。

  空間布局、功能分區、旅游項目……在該村旅游開發規劃上,能清晰看到有關專家打造千年古村的思路和設想。“要把紙上的規劃變成現實,村裡一方面積極爭取上級的支持,同時也想在運作上作一些突破。”說起下一步的打算,戴金中雙眼顯得非常有神。他說,村裡為此准備成立一個華山旅游開發公司,采用招商引資或其他商業運作形式,將古戲台、當鋪等古建築以適當的價格賣給個人,動員社會力量,進行產權式經營。當然,使用者之前必須與村裡簽約:按規劃設計要求實施“修舊如舊”。

  戴金中最後補充,這種挽救古建築的商業運作模式,最重要的是能得到上級有關部門的認可。他希望政府就該村目前這種特殊狀況,在政策、稅費等方面予以更多的扶持。(姜木金 毛小平 沙艷秋 陸智國)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