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10點,六朝古都南京秋高氣爽。位於南京獅子山的閱江樓上游人如織,一位長者登上閱江樓,端祥著這裡的一磚一瓦,臉上寫滿了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
他叫王六千,新昌人。10多年前,他曾擔任閱江樓建設工程的項目經理兼技術負責人,這座樓就是在他的指導下建造的。此樓的建成開放,結束了600年來閱江樓“有記無樓”的遺憾。
閱江樓是王六千最為得意的作品之一。杭州龔自珍紀念館,紹興柯巖風景區普照寺,泰州望海樓,威海華夏城等國內
古建築群,都出自王六千的手筆。
鄉村木匠無師自通
今年68歲的王六千,出生於新昌縣梅渚鎮定坂村。
初中畢業時,王六千面臨著人生第一次選擇。“那時農村孩子的出路是很少的,不是繼續升學就是在家務農。”王六千說,按照當時自己的家庭條件,繼續升學顯然是不可能的。
舊時新昌農村有一種傳統,男孩長大後如果沒有繼續升學,父母就會讓他學習一門手藝,以便以後吃穿不愁。
“要學手藝首先要拜師。”王六千說,按照當時新昌的規矩,跟師傅學藝要3年,在這3年裡師傅一般不給工錢只管飯。
王六千想到了一個折中的方法,就是一邊在家務農,一邊自學木匠手藝。
於是,王六千開始研究家裡的木質家具,有時候去鄰居家串門,也要盯著人家的家具畫圖並將圖紙帶回家,然後開始動手做。
那時材料很金貴,只能允許一次性做成功,所以王六千做的時候要特別上心。
通過自學木工,王六千竟然琢磨出了其中的奧妙。很快,他的木工手藝得到了村民們的認可,手頭的活兒也多了起來。在和其他木工師傅的交流中,王六千的進步更快了。
沒過幾年,王六千成了遠近聞名的木匠師傅,定坂村附近村民都爭著邀請他做家具。不少村民都爭相將自己的孩子送到王六千門下學習木工手藝,沒有跟過師傅的王六千成了許多人的師傅。
遭人白眼奮發圖強
王六千原本以為他會一輩子走街串巷當木工師傅,但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讓王六千的生活出現了變化。
1984年夏天的一天,王六千正忙著在鄰村干木工活,接到一個徒孫打來的求助電話。當時,這位徒孫在杭州靈隱寺幫忙干
古建築修理的木工活,需要一批手藝精湛的木工師傅,所以只好向師公求助。
“這也許是一個不錯的發展機會。”王六千心想。於是,很少出遠門的王六千和手下的幾個徒弟簡單地整理行李趕赴靈隱寺。
雖然已經做了多年木工,但對於
古建築修理,王六千依然是個外行。起初,王六千和他的徒弟們都摸不到門道。為此遭到了別人白眼。“你們這些新昌來的木工師傅連‘二級半’都不如。”一位負責施工的主管當時如此評價他們。
“當時普工為四級,一般技術人員為五級,最高為六級。”王六千說,言外之意他們連一個普工都不如。
有作為才會有地位。王六千和他的徒弟們很快意識到,只有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在杭州生存發展。
在接下去的施工中,王六千和他的徒弟們一邊虛心向老師傅請教,一邊自己用心琢磨學習看施工圖。
他們的技術進步很快,到第二個月時,王六千的手藝達到了六級。
漸漸地,王六千所帶領的團隊得到了認可,其本人也被人賞識。“一旦單位有一個進杭的戶口指標,這個指標一定要留給王六千。”當時主管部門要想方設法留住他。
南京留下得意之作
1986年,新昌縣園林建築工程公司成立,新昌方面也有意邀請王六千加盟。“人總是有感情的,要為家鄉作點貢獻。”王六千回到了新昌。
王六千回到新昌後,接手的第一個工程是杭州龔自珍紀念館的修繕工程。龔自珍紀念館位於杭州城東馬坡巷16號小米園內,建於清末,屬中式宅院。
“由於年久失修,加之周圍建築群抬高,該紀念館整體低於周邊建築85厘米。”王六千說,當時對方要求不能落架整體提高,這樣一來就對施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王六千合理設計施工方案,如期完工,得到了杭州市文管部門領導的一致好評。
憑借著努力和智慧,王六千在園林建築工程市場嶄露頭角,不少公司指定要他擔任工程項目經理。
南京閱江樓工程是王六千一生最為得意的作品之一。
閱江樓與武漢黃鶴樓、湖南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合稱為江南四大名樓。
1374年春(明洪武七年),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在京都(今南京)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並撰寫《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職事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後入選《古文觀止》。但建樓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後,突然決定停建。
600年來,閱江樓一直有記無樓。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杜順寶為修建閱江樓傾注了許多心血。從1994年開始設計幾易其稿,到1997年才最終定稿。
1998年,閱江樓要施工了,杜順寶第一個想到的人就是王六千。就在一年前,在紹興柯巖風景區普照寺工程中,杜順寶遇到了王六千,對他印象深刻:“王六千這個人木工功底好,能准確領會圖紙的意圖,自己也會動腦筋。”
1998年5月,王六千成為閱江樓工程項目經理兼技術總負責人。
“這個工程主體是全混凝土仿木結構,具有很大的挑戰。”王六千說,比如像混凝土與木梁、窗檔之間的接合,就是一個技術難題。王六千一邊向國內同行討教,一邊自己用心琢磨,一個個難題迎刃而解。
2001年,閱江樓建成並對外開放,結束了600年來“有記無樓”的歷史。
最大的夢想是傳承
現在,68歲的王六千已經退休了,但他依然忙碌於
古建築的工程設計施工。
“沒辦法,許多單位都邀請我當技術顧問,既然當了顧問,就得負責任。”王六千說,一有時間,他就去工地上轉轉,這樣心裡才踏實。
如今,王六千最大的夢想就是希望自己的技術能夠傳承下去。
“
古建築工程技術實踐性很強,除了需要理論知識外,還要有深厚的木工基礎。”王六千說,時下能夠靜下心來學習木工的年輕人不多了,他很擔心能否找到對這項技術有興趣又肯用心的年輕人。
除了張羅著收徒,王六千還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讓自己的技術傳承下去,除了收學徒外,就是將自己30多年來在
古建築施工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寫成一本關於傳統工程建築方面的書,讓中國的
古建築技藝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