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西安城牆月城的歷史

西安城牆月城的歷史

日期:2016/12/15 1:21:1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月城是城門外屏蔽甕城門並控制護城壕吊橋起落的小城。《資治通鑒》卷二九三後周顯德四年注:“月城者,臨水築城,兩頭抱水,形如卻月”。即因其小城外臨水壕,形如半月,故稱。

也有稱月城為羊馬城。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載:“城外四面壕內,去城十步(古人五尺為步。明制尺合0.32米,步合1.6米,十步合16米),更立小隔城,厚六尺,高五尺,仍立女牆,謂之羊馬城。”也有說羊馬城並不是扼守城門的小城,羊馬城也稱羊馬牆,類似在城外壕內臨時加築類似城圈的工事。本為敵兵逼近時,使城外百姓撤退到此暫為安置羊馬之所,故稱羊馬城。

    西安城的月城約建於明末。明初拓展與重建西安城時,四城門防御建制尚為門二重(內城門與甕城門)樓二重(正樓與箭樓)之制,當時四城門甕城外,尚未建有月城與閘樓。這從明嘉靖年間與萬歷年間所修兩部《陝西通志》中所繪《西安府城圖》得到反映,四城門外只繪有甕城與箭樓,而無月城與閘樓。時四城門甕城外護城壕上,似繪架有過河的便橋。大約在明末崇祯九年(1636年),陝西巡撫孫傳庭為防止農民起義軍攻城,加強西安城的防務,在修築和加固西安四關城的同時,完善城門防御體系,始在四城門甕城外修建了月城與閘樓,拆除原來的過河便橋,而以閘樓控制吊橋的起落扼守入城通口。此時,由明初西安城的“門二重樓二重”之制,形成為“門三重(內城門、甕城門、月城門)樓三重(正樓、箭樓、閘樓)”之制。故此才有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十一日李自成農民軍攻西安城時焚南門月樓之事。此後,清代雖多次修葺或重建,但都是依照明代建制進行的。

    東門月城,為明清西安城東門外拱衛屏蔽內城門與甕城門的小城。明末建,民國初毀。從西安環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編《西安環城建設資料匯編》第一輯所附毀前所拍清末西安東門照片看,月城前臨護城壕,背靠甕城,橫長方形,較甕城低小。月城正面中部開一形門洞,上建閘樓。月城東南北三面築有城牆,月城牆較甕城牆即大城牆約矮三分之一,上立女牆,左右兩側拱包甕城正門而與甕城正牆相連接。月城是跨越護城壕吊橋入城門的第一重城,也是城門防御最為前沿的陣地,因而為城防工程的重要建築。

    南門月城,為明清西安城南門外拱衛屏蔽內城門與甕城門的小城。明末建,民國初毀。從清末日本人足立喜六《長安史跡考》所附毀前所拍南門照片看,月城位於甕城前,臨於護城壕邊。月城門洞、門洞之上閘樓及月城牆建築制度,皆同於東門月樓,惟因南門甕城不設正門而僅開東西兩側門,故月城牆不與甕城牆接而大包甕城與內城牆相接。1989年南門月城與閘樓已重新復建,牆體總長193.4米,高9.5米,上寬8.5米,下寬10.5米。南牆中部向外突出處開一拱形門洞,通長15.2米,以安門處為界分為內外兩段。內段洞寬5米,高6.7米,在進深11.2米處有鐵制閘門;外段洞寬4米,進深4.5米。門洞之上建有閘樓。城內閘樓兩側有登城階道。此月城為空心牆,牆內造有若干房間,牆體內向面設有箭窗二排,每排各三十二孔,共六十四孔。今修月城城牆東西兩端止於甕城兩城角前,另以矮牆沿甕城東西牆側與大城銜接。

    西門月城與北門月城,建築形制與構築制度皆同於東門月城,並於民國初年拆毀,現已無存。1986年6月,在西門甕城門外約17.5米處發現月城城門門道遺址,長5.5米,寬2.4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