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四川古建築的歷史文化

四川古建築的歷史文化

日期:2016/12/15 2:04:17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古建築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指所處時代的建築所透露出來的創作思想、觀念意識、精神面貌等等。作為具備獨特地理環境的四川,其建築文化和其他區域相比有著明顯的差異,顯示出獨特的巴蜀建築文化內涵。

一、道家“法自然”文化

建築的發展與自然條件有密切的關系,平原、山地或者是丘陵各有不同。自然環境雖然會影響建築的發展,但是建築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適應周圍的自然環境,隨著地理位置、建築時間、建築材料等的不同,出現了與之相應的建築文化。

[1]

四川古建築就屬於非常優秀的古建築之一,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融合尤為突出。在自然與環境的搭配上做到了“天人合一”,體現了道家學派的“法自然”學說精神,完美呈現了人與環境的依存關系。四川建築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格外注重環境綠化和園林化。大多數寺廟宮觀的建築都側重環境的自然化,人工環境大都結合周圍的自然環境,各寺觀園林圍繞,天然成趣。由於精心維護,以及對許多古建築內環境的綠化,為古建築增色不少。朗朗的殿堂,參天的松柏,為庭院增加了神秘色彩。寺廟外環境竹林相接山林,綠蔭環繞,形成了獨特的建築文化。寺院的建築也別具一格,常依山而建,運用自然的山體充當寺院的圍牆。山上的寺院通常以天然的山門作為牌樓,寺院空間綿延於山體之間,體現著十足的韻味。山林中坐落著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和大山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共同組成了整個山體森林的大環境。峨眉山諸寺廟在這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青城山眾宮觀亦是如此,它的山水風景寺觀園林組成了一幅自然風景的長卷,使得這兩座山盛名傳揚,“天然圖畫”,這是青城山一處牌坊扁額的題詞,同時也是這兩座山水風景寺觀園林的真實寫照。從古至今,朝山覽景,就是游客聚集的地方。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城鎮裡的寺觀園林和文人園林在布局方面也做出了大膽改進,山林野趣也成為一道景觀。圍牆不再是寺觀園林的分化帶,它與城鎮環境的自然環境以及人工綠化相結合,形成自然的圍牆。歷史文化名人的紀念園林組成了極富特色的巴蜀名園,它們散布於川西平原,比較著名的包括成都望江樓、武侯祠、杜甫草堂和眉山三蘇祠。除此之外,新都掛湖、新繁東湖、崇慶罨畫池和邛崃文君井也極富特色。另外,四川的建築文化還體現在廣大的城鄉民居方面,他們的住房非常注重人居環境的綠化,這種建設風格形成著名的“林盤文化”。而這種環境形態同樣出現在川東巴渝山地,並且和周圍的梯田層層呼應,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梯田文化”。建築物與山川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形成了生動的田園生活場景圖畫,真正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畫面。四川建築的第四個特色是講風水,注重相地。中國傳統的風水術同時也被稱為“山水之術”,看似迷信,但它卻是環境生態美學的體現。這是古人傳承下來的一種擇居環境觀,仁山智水美人是它所追求的住居境景。這種觀念在四川建築文化中滲透較深。“房蓋彎、墳造尖”,這是中國房屋建築學中非常流行的諺語,人們普遍認為山彎避風處是建造住房的首選地方,而丘崗避濕處最好作為墳地。所以,人們在建房之前,環境要作為考慮的首要條件,風水學說滲透於整個建築文化。來自於生活實踐的建築風水文化有很多,除了背負龍脈鎮山為屏,左右砂山秀色可餐,天心十道穴位均衡,還有正面臨水環抱多情,前有朝案呼應相隨,南向而立富貴大吉。雖然經過歷史的洗禮,但在四川還有好多這種風水模式的典型例證,在阆中、眉山和大足等地不難發現這樣的建築,在巴中、達縣等地也有看到。縱觀川內古建築,都或多或少地與周圍山水的環境相關。其設計原則多遵循 “在典型環境中創造典型性格”的理論。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人工環境自然化結合

  1. 上一頁:
  2. 下一頁: